教育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6:21:28 阅读 5783

1.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我国战国末期《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凌节而施”。“长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教学相长”,等。

3. 17世纪(2024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产生的标志。——班级授课制。

4. 19世纪(2024年)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最早已“教育学”命名。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 赫尔巴特: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 杜威:儿童、活动、社会为中心。

6. 孔子——《论语》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7. 2024年德国康德在德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在任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醋精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注意适时和及时。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良好条件。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 2.主体性、示范性 3.个体性、群体性4.连续性、广延性。

5.长期性、间接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教师本身的终身教育上)

五、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按人的发展层次分类:

卢梭:造就“自然人”的教育目的涂尔干:造就“社会人” 康德:造就“精神人格”

按社会发展状态分类:

1.赫钦斯:再现过去社会状态的教育目的 2. 杜威:着眼于现实深灰生活的需要。

3.及预示未来社会状态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在于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把受教育者培养**,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只有受教育者活动充分的发展,社会才能进步。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以来并从属于社会。

无论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还是“社会本为”的教育目的论都或多或少地含有片面的真理性,有助于丰富我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转理论吧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辩证地统一起来,科学的解决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

六、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

1995.3.18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培养德、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人。

学习四大支柱: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1986九年义务教育:普遍性、适龄性、强制性。

七、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的要求。

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4.受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的制约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八、现代教育制度。

2024年清**又颁布了一个学制叫葵卯学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经公布并且在全国实施的学制。

1. 葵卯学制:学期年限长,有封建残疾。

2. 壬子、葵丑学制(1912-2024年):规定学堂改称学校。

3. 壬戌学制(2024年):有女子学制,与现在学制一样。

九、课程的概念。

“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1. 不同的课程概念反映了不同的课程观念。

2. 不同的课程概念所关注的课程层次不同。

3. 我们的观点:

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倾听学生,甚至学生的错误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十、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方向。

1.课程目标综合化。

a, 情意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在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b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的能力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关注的内容。

2.课程结构多样化。

从单一的必修学科到多元、多样的课程系列。

3.课程内容实用化。

4.课程管理弹性化。

十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三)掌握知识和形成思想感情的统一。

1.知识是学生思想形成的基础。

2.科学的知识和客观的事实本身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的思想。

3.一定思想的形成将影响对知识的掌握。

十。二、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则。

1. 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直观性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 巩固性原则。

7. 可接受性原则。

8. 因材施教原则。

十。二、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具体形式:单一教学(指同一班里只有统一程度(年级)的学生的教学班。

复试教学(指同一班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程度(年级)的学生的教学班).

优点:1. 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2. 可以使教学更有组织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

3.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1. 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

2. 不能很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结果必然不能充分发挥全班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3.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个性的多样化的要求。

十。三、德育。

德育过程。1.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原则。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2.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3. 积极引导,正面教育为主原则。

4.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5. 注意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原则。

6. 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7.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8.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方法:

1. 说理教育(讲解、谈话、报告、讨论、指导阅读、参观访问、调查)

2. 榜样示范

3. 实际锻炼(练习、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4. 行为训练(a. 正强化:

奖励、表扬 b.负强化:惩罚 c.

间隔强化 d.订立契约 e,陶冶 f.指导自我修养::

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强化) g.品德评价。

十。四、课外和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

1. 灵活性 2.综合性 3.自主性 4.兴趣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1. 群众性活动(a.报告、讲座 b、聚会 c、参观、访问、旅行 d/体育活动 e.墙报、黑板报 f社会公益活动 )

2. 小组活动。

1) 学科小组。

2) 劳动和技术小组。

3) 体育小组。

4) 艺术小组。

3. 个别活动。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复习

一 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 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复习资料。一 教育的概念 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本质属性 是传承文化 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 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尽心上 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教育起源 生物 最早 心理...

教育学复习

教育学。二 名词解释 4 4 1 教育制度p47 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2 学校教育制度p50 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组织 主要指学校 的总体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教育组织的性质 任务 入学条件 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