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发布 2021-11-11 14:22:28 阅读 9391

第九章第二节滑轮。

设计者:刘悦盖州市一中。

一、概述。本节是北师大版八年物理第九章第二节滑轮,需要1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滑轮、动滑轮、滑轮组。首先在“观察与思考”中通过对生活中提升重物的两种方式的比较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建立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主动**。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作用,以及应用滑轮组的优点。

引导学生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关系,确定定滑轮、动滑轮使用中相当于哪类形式的杠杆。从理论上为实验**的结论找到依据。教材最后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判断滑轮组省力情况的方法。

本节是在前节杠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并与杠杆一起使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平衡条件等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通过这节的学习为本章第二部分打下了基础,与本章其他知识一样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并且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本节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精神,所以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3、能够根据滑轮及滑轮组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了解定滑轮、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实验**,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过使用滑轮的,但对所起的作用使用方法却很陌生,同时对使用时产生的现象容易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探索,讨论归纳讲授的方法,因为学生只能在实验数据得出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才能对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得出结论,因此实验成功是本节课的关键。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节课在多**教室,利用多**课件和滑轮、细绳、铁架台及附夹、刻度尺、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实验器材进行教学。通过实验和多**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体验实验**的乐趣,对知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教学评价过程。

按照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感情,参与水平,分析概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意识与能力,合作精神与能力等。

学习评价表:

八、帮助和总结。

首先通过**漫画和**,创设情景、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引入概念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主动**。在**过程中,让学生去寻找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对拉力与物重关系的影响,得出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及优缺点。

对于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力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滑轮是否可以看出杠杆,并分析确定支点力臂,分析确定定滑轮懂滑轮属于哪种杠杆,最后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判断滑轮省力的情况的方法。

由于需要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因此,数据是实验的关键,所以人为因素产生的偏差尽可能减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指导,在备课时做好仪器准备工作, 实验前,使学生明确提拉物体时,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直接和使用滑轮提拉“同一物体”隐含着本实验所用到的物理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定滑轮作用时为了减小由于弹簧测力计自重引起的误差,尽量选用重的钩码(注意不要超过测力计量程)。**动滑轮作用时,动滑轮质量尽可能小些,钩码重些。

对于使用滑轮组所用的拉力为什么是物重的n分之一可引导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分析。

在**拉力移动的距离与物体移动的距离的关系时,可以减小测量精度。

最后通过练习强化学习效果。

平面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平面设计类教案。平面构成 教学大纲。一 课程性质。平面构成是在二维平面内,按照一定法则组构既有形态,从而创造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课程体系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研究与实践相融会的基础上,它与色彩构成 立体构成平行互补,形成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构成体系。一切造型活动都必须从平面入手...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科目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第二章第六节的任务2,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图形绘制和处理的能力。信息技术1课时。windows xp附件程序及应用班级授课人 汽修一年级三班兰州电教中心韩飞翔。学习者特征...

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人教版,1课时。五年级下册课本第60 62页,练习十一部分习题。分数的意义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整套教材在处理上是采用分阶段逐步渗透的办法来解决,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借助操作 直观,对分数积累一些感性知识。初步认识了分数 基本是真分数 知道了分数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