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发布 2021-03-10 13:02:28 阅读 1818

二、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现象。

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无趣。

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拖沓和逃避,使语文教师深感头痛,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体会不到快乐和幸福。一学期七八次的作文训练成了一些教师苦不堪言的差事,而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尤其令教师感到压力巨大。确实,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一字一句地去批改那些语句不通的学生作文,教师内心该有多么烦闷,该有多么焦躁!

何况现在学校一般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的心情怎么能够舒畅?工作怎么能够愉快呢?

二)教学无序。

中学作文至今没有专门教材,甚至没有比较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其作文目标体系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在图书馆,“语文教学法”之类的专业书籍倒是不少,但涉及“作文教学法”的却少之又少。

即使有这“法”那“法”,又有多少是能真正改变学生作文困境的有效办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仍然十分茫然、十分困难。对于作文训练的目的,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有的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有的强调它的陶冶功能,莫衷一是,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三)教学无方。

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如何操作?要怎样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诸如此类问题,恐怕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

其中,教师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就只有“指导”这一环。但这种“指导”往往是随机的、零散的,因为写有规范的作文教案的教师并不多。不指导,一些学生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一经“指导”,不少学生连自己的那点想法都没了,剩下的就是教师教授的“技法”了。

“无法”,学生还能写出一些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的文章;学“法”之后,不少学生除了能套用几个“框框”,凑成语句半通不通的几段文字以外,就很难见到血肉丰满的作文了。

四)教学无效。

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牵涉的东西太多太广。如学生的生活经历、人文素养、认识水平、逻辑思维、语言积累等,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整体的作文水平就难以上层次。即便教师们花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未必能见大成效。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作文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可是学生的作文却进步不大。低年级时写出的话往往还是通顺的,到了高年级,不要说有多么漂亮的作品出现,光是病句和错别字,就叫人不堪卒读、灰心丧气。

这就严重挫伤了语文教师教习作文的积极性,致使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没有“搞头”,不如把宝贵的时间花在数、理、化上见效快。同时,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又使不少语文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研究教法。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双方都看不到作文教学的美好前景,从而导致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更大失落。

现实告诉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问题,必须从对“人”的研究入手,并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只有充分发挥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文教学的落后现状才能得到根本改变。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思考

关于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摘要 阅读与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双翼,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经常是重阅读,轻写作 重理解,轻运用 重应试,轻积累。事实证明,作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写作状况和写作心理,展开方式多样的写作指导和作文评改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词 作文教学现状兴趣阅...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探析

作者 韦妙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 思考 表现 评价的能力。然而,通过调查我发现,当前在贫困农村中学仍普遍存在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认为写作是 苦差事 上交的作文大多是拼凑之篇,满纸空话...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作者 陈健禹。新课程 中旬 2018年第10期。摘要 中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途径,写作能力是学好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中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生能否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认真分析研究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采用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