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内容及简析。
长度单位,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学习的新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但没有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单元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在建立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测量和画线段对1厘米、1米建立表象,通过量、画、感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长度意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长度的直观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指导长度单位的作用;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用合适的单位和数估量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建立学好数学信心,能学而致用。
三、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会画、会量指定的线段和物体的长度(高度),能用合适的单位和数估量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四、教学难点。
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标准的必要性。
五、教学措施。
1.充分做好学习用具的准备,利用多种感官去经历学习过程,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画一画等形式感知。
2.在经历用多种感官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而致用,培养用合适单位和数估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六、教具准备。
刻度尺(米尺、直尺、三角板)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
约5课时。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内容:课本2-3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题。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知道“一拃”的意思。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会估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过程:一、掲题示标: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板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知道“一拃”的意思。学会用刻度尺估量、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小朋友,要达到目标,还得靠你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完成,你们有信心吗?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学:看一看:
边口述自学要求边指导学生看书。
1、请小朋友翻开课本第2页,认真看例1.看图看文字,思考:
1)很早以前,人们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1分钟。
2)“一拃”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爸爸和孩子同样用一拃为单位测量桌面的长度,结果不同?2分钟。
3)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长度,结果怎样?那怎么办呢?1分钟。
2、再看课本第3页,看例2.边读题边看例1下面的说明图,并认真读小精灵的话,思考:
1)刻度尺(尺子)是测量什么的工具?刻度尺上都有什么?2分钟。
2)厘米用字母怎样表示?1厘米是从几到几?还可以从几到几?1分钟。
3)1厘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量怎样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2分钟。
3、看例3,测量纸条的长度,刻度尺上的几和纸条的左端对齐?认真读小精灵的话,完成填空。
做一做:1、用你的“一拃”测量课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请2人板演)
2、第4页上面“做一做”。
二)后教:(逐题边汇报边更正)
更正。1、看同学做的,你有不同意见吗?请你写在旁边。
讨论。先请板演的学生再次进行操作:测量,结合测量结果反馈:
测量用“一拃”是指那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们的结果不一样?
2、结合填空,反馈结果是否正确。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0刻度对齐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指向几,就是几厘米。(对齐的关键所在)
三、全课总结(略)
四、当堂训练。
1、练习一第题。
2、小练习册第1课时练习。
五、板书。认识长度单位。
一拃:大拇指至中指厘米测量方法:
cm左对齐(0刻度对齐左端)
右对齐(右端对齐是几就是几厘米)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课本4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题。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直观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会估量物体的长度。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1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建立1米的直观表象。
教学过程:一、掲题示标: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2、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直观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小朋友,要达到目标,还得靠你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完成,你们有信心吗?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学:看一看:
边口述自学要求边指导学生看书。
1、请小朋友翻开课本第4页,认真看例4.看图看文字,思考:
(1)小朋友在测量什么?他为什么说“这样量太麻烦了”?1分钟。
(2)老师请他用什么尺子测量?1分钟。
(3)米尺是用来测量怎样的物体长度的?长度单位米用字母怎样表示?1分钟。
(4)认真阅读例4下面的一段话,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用笔勾出来。
2、再继续例5.认真阅读例5,观察米尺,边观察题边思考:
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1米=( 厘米。1分
做一做:1、第4页下面“做一做”。要求学生用米尺测量出1米,并做好标记。请1人板演。
2、张开双臂,用你喜欢的办法比一比,1米大约有多长?2分钟。
(二)后教:(逐题边汇报边更正)
更正。看请学生看板演同学做的标记的过程,你有不同意见吗?请你写在旁边。
讨论小结 测出1米,先要做好起始标记,在用米尺测出1米,并做好终止标记。
三、全课总结(略)
四、当堂训练。
1、练习一第题。
2、小练习册第1课时练习。
五、实践作业:练习一第3题。
六、板书。认识长度单位。
计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米1米=100厘米。
m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课本第页的例6、例7、做一做及练习一的第题。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认识线段,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正确判断出线段;掌握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能按给定的长度画出线段。
2 、过程与方法。
初步经历认识线段的过程,了解线段的特征。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掲题示标: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2、出示学习目标:
认识线段,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正确判断出线段;掌握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能按给定的长度画出线段。
师:小朋友,要达到目标,还得靠你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完成,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一)先学(一):
看一看:边口述自学要求边指导学生看书。
1、请小朋友翻开课本第5页,认真看例6.看图看文字,思考:
(1)拉紧的一段线,我们把它叫什么?为什么拉紧的才叫线段?1分钟。
(2)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线段,请你摸一摸它们,你发现了什么?1分钟。
(3)认真看书上画出的3条线段,它们分别有几个端点?端点之间的线是怎样的?1分钟。
(4)认真阅读做一做上面的一段话,并按要求完成。
做一做:第5页下面“做一做”。第1题要求学生指出哪些是线段,并说明理由。第2题完成在书上。
(二)后教:(逐题边汇报边更正)
更正。第1题,请学生认真听同伴回答,有不同意见的回答补充。第2题结合学生板演情况,由不同意见的补充修改。
讨论小结 结合学生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直的线,不能延长,也不能缩短,长度是有限的,能测量出长度。
先学(二)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下面我们学习它的画法,孩子们有信心完成目标吗?
师边口述边指导学生自学。
翻开书第6页,认真看例7,边看边思考:
1)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书上是怎么画的?
2)认真阅读小精灵的话,请你在书上再试着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做一做:第5页做一做第1题。
后教(二)更正:
有不同意见的和画法的,请在旁边补充并说明。
讨论:方法一:在原线段下面画一条和它对齐的线段;方法二:先测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
三、全课总结(略)
四、当堂训练。
1、做一做第2题。
2、练习一第7题。
3、小练习册第3课时练习。
五、板书。认识线段。
两个端点直直的线画线段。
不能延长和缩短可以量出长度先画一个端点。
再按给定长度画出线段,点上端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第八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编写的特点 1 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均分食品 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 在有趣的 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数学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1 课题 统一测量工具。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例1,第2页 做一做 学习目标 会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具 小黑板 铅笔。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统一测量工具。师板书课题 二 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会用同一种物体作标准测量物体...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设计。学期。学校。学科。班级。教师姓名。课时进度计划。每周授课课时,全学期授课以周计算,共计课时年月日。课程标准。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施教措施及目标。培优辅困记载。培优辅困记载。第一单元加与减。第一单元加与减。单元教学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生活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