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 2020-11-14 10:49:28 阅读 9547

分子和原子(二课时)(第15教案)

教者童曜辉授课时间 9月17日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强化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

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

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

2、讲授新课:

实验3-2] 品红溶于水。

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

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

出示:图3-2和图3-3

说明:这两幅图都证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

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

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

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分子虽然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结论1:分子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活动1:操作:1、在试管中加入蒸镏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仍为无色。

操作:2、在试管中加入浓氨水,再加入酚酞试液。

现象:溶液变为红色。

操作:3、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12分钟。

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结论2、分子在做不停的运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温度越高,运动的速度越快。

解释:(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

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酒精与水混合。

操作:用100毫升的量筒分别量取100毫升水和酒精,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毫升?

现象: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小于200毫升。

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

解释:(1)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4)铁路上的铁轨之间为什么留些空隙?

练习作业: 学法。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16教案)

教者童曜辉授课时间 9月18日。

1、复习旧识: 氨气、水、糖等物质都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2、情景引入:

提问: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它能不能再分割?如果能分割,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回答: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

展示:水分子、氧气分子,氢气分子的模型。

3、讲授新课:

二、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板书)

讨论:1、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试分析在这个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学生讨论,选择学生代表来陈述讨论结果]

讲解:1、分子的观点(板书)

提问:物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物理变化的实质是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变化的只是物质的状态和形状。

追问:这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小结: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板书)

提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在这些变化中分子本身有没有变化?

回答:略。小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的物质的分子。

讨论:那么,根据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特征,我们应如何给分子下一个定义?

小结:由此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分子的概念。

2、原子的观点(板书)展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实质。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

展示:氧化汞分解示意图。

结论1: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结论2: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结论3: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原子新分子。

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那分子是不是一定比原子大?

讲解:尽管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只有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才比原子大。但毫无关系的分子和原子,则无法说谁大谁小。

小结: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成分子。

练习:学法:

教学反思】课题2 原子的构成(四课时)(第17教案)

教者童曜辉授课时间 9月19日。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3)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过程、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教学与发现**。

教学手段】多**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情景导入: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屏幕显示:原子弹**的蘑菇云的**。

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2023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解并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

学生归纳:原子的构成

质子(+)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68页表4-1,通过这个**,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课本68页表4-2

原子的构成。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练习:学法。

第二课时(第18教案)

教者童曜辉授课时间 9月20日。

情景导入:提问:1、你对电子有何认识?

2、你对电子还想了解什么?

问题:电子很小,运动的空间又这样特殊,它的运动与普通物体的运动有何不同,有什么特点?你猜想下电子会怎样运动?

猜想:1、电子绕核运动。 2、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3、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4、电子是分层运动的。

验证:从课本上寻找资料,从网上查找资料。

讲解:二、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离核距离:由近远。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复习教案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 分子,原子,离子,组成物质的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3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4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5知道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能根据原子序...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认识水的组成,认识电解水的实验装置,记住实验的现象和反应产物 2 能够区分纯净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3 理解分子 原子等概念,并掌握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4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 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了解水体污染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5 了解氢气的性质,初步学会实验室...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复习学案提纲。时间 主备人 胡兴福审核 胡兴福复备人 备课组全体老师。第一节水的组成。一 水的物理性质。二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装置如右图 实验现象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