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第9课《故乡》教案

发布 2020-11-14 10:51:28 阅读 7255

【教学目标】

1.了解**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的。

3.初步掌握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

难点:品味内涵丰富的语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1. 听歌曲费翔的《故乡的云》,谈一下听后感受。

2. 明确学习目标。

二、预习查评。

1. 复***的有关知识。

2. 作者、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024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2024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

3. 给下列字词注音::

阴晦(huì) 萧索(xiāo suǒ) 愕(è)然鄙(bǐ)夷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 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 suī)

4. 解释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这里指经过许多地方。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现在写作“瑟缩”。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的线索,情节结构。

明确:**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记叙。

2. **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我”儿时的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3. 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明确: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4. 本文的人物还有哪些?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物是:闰土、杨二嫂。

5.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文章结构。**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开端)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的主体。(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结局)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分析造**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时所学,导入本课时的教学。

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有关问题。

一)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 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找出关键的词语。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天:苍黄。荒村:萧瑟。

2. 把这一部分中关于描写故乡景物和“我”的心情的句子划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 “我”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卖屋、搬家、别他而来。

二)研读第二部分(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1. 比环境;2. 比人物;3. 比心情。)

对比学习的作用: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对比分析课文,能够让我们抓住**的情节线索,有利于我们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阅读要求:1. 比环境(20年前,20年后的故乡各是怎样的?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 比人物(20年前的闰土、杨二嫂跟20年后的闰土、杨二嫂各是怎样的?)

1. 跳读全文,找出闰土的相关语句,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 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

动作手捏刚刀……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心,……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 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色……说话吞吞吐吐……苦不堪言,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克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情。 态度恭敬,称“我”“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

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朴实、活泼、聪明、见多识广,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少年。

闰土是一个苍老、凄苦、木呐、迷信、失去鲜活生命力的“老人”。

“我”对闰土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思念——兴奋、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寒噤——可悲。

“我”为什么会觉得可悲?

童年的好友称自己“老爷”,彼此间产生的厚重的隔阂;闰土对自己的悲惨处境麻木不仁,同时也无法改变,只能求助于神灵;为辛亥革命后以闰土为代表的无助的农民感到可悲。

2. 跳读全文,找出杨二嫂的相关语句,说说杨二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二十年后的杨二嫂。

外貌年轻美丽:“豆腐西施” 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终日坐着冷笑、怪叫、贪婪。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对“我”的态度虚伪的吹捧,尖酸的嘲讽 ……

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来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 搬弄是非。

杨二嫂是一个尖酸刻薄、泼辣、自私自利、势利的人。

杨二嫂有没有变?

外貌变了:从一个年轻美貌的人变成一个瘦骨嶙峋、苍老的人。

处境变了:从一个生意兴隆的工商业者变成一个自私、势利的小市民。

为什么杨二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社会环境、人祸: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苛税、兵匪官绅横行。

3. 作者为什么要写闰土与杨二嫂,用意何在?

归纳:1)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

2)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闰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后破产的农民阶级,杨二嫂则代表了辛亥革命后濒临破产的城市工商业者,作者写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社会现实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难,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强烈的希望实现社会变革。于是就有了**最后……

4. 问: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

三、布置作业。

1.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 研读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细读第三部分。

思考:1. 怎样理解“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这句话?

比喻。指当时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2. 怎样理解“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句话?

我”相信故乡会好的,但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以至于眼前曾有的影象模糊起来了。

3.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如去掉“竟”,句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竟”字表现“我”对与闰土的隔膜之深,感到惊愕。如去掉“竟”字,表现不出“惊愕”的意思,同时也削弱了文章谴责旧社会的意义。

4. 文中点出哪三种旧的生活态度?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

新的生活是不同于以上三种的安宁、幸福、和平的生活。

5. 文中又一次提到“眼前展开一片……金黄的圆月,其作用是什么?

形象地突出“我”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

6.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不断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7. 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用一句话概括出“我”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故事的叙述者,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

二、总结。1. 关于主题。

**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

1) 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

2) 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3) 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4) 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

2. 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3. 写作特点。

1)对比。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

提问: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教师点拨:**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明确:第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既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又揭示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灾难。

第6段写了破落的老屋,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

第12段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机智勇敢的形象,与眼前衰败的故乡及下文中迟钝麻木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深思故乡每况愈下的社会根源。

韩愈简介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韩愈简介。韩愈 768 824 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 今河南省孟州市 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 35岁,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故乡》教案

知识与技能。明确以 我 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的写法。问题解决与思考。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体会课文最后 希望 的哲理性内涵。教学难点。了解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3课时。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曾学过一篇课文 少年闰土 它是节...

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 看拼音,写汉字。y y nw n y n b l n ju nb sh di oz uji f n h uhu p nch ny n y l n qu n o二 选择正确的读音。1 节气不饶人哪 nan 2 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 i i 饿。3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zh ngzh ng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