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感悟世间百态。
9 故乡。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
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
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的叙事线索和基本情节。
2.学习运用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用对比、议论突出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2023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永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祭祀(sì) 弶(jiàng) 秕谷(bǐ)
獾猪(huān) 髀(bì) 愕然(è)
鄙夷(yí) 嗤笑(chī) 瑟索(sè)
寒噤(jìn) 深黛(dài) 惘然(wǎng)
潺潺(chán) 恣睢(suī)
2.学生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无端:无缘无故。
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
苏生:苏醒,重现。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笑:讥笑。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恣睢:放纵,放任。
蒙眬: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2023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
鲁迅于2023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2023年1月便以这次回故乡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各地军阀独霸一方,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操纵下混战不已。
他们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正如闰土所遭遇的“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生活的广大中国人民,身受压迫,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出路何在?这正是作者通过这篇**所提出的深刻问题。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中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故乡。鲁迅笔下所回忆的“故乡”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同学们,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它的美丽吗?
交流点拨】生甲: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的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还有雪地上各种颜色的鸟类:
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乙: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啊!
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一)整体感知。
课文出现了哪些人物?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的?
交流点拨】闰土、杨二嫂、“我”;对比。
二)人物赏析。
1.分析闰土的形象。
1)小组讨论:闰土是这篇**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
交流点拨】**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角度对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小组讨论: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主题研讨)
交流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1)小组讨论: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
交流点拨】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
化学九年级上学期人教版第三单元习题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测试。一 选择题 下列各题中只有1个正确选项 1.品红扩散的实验证明了。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b.分子在不断运动着的。c.分子是看不见的粒子 d.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2.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屋里喷了香水b.化学实验室内充满药品味。c.汽...
语文上学期第三单元
9鲸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时间 月日星期第节。学习目标 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溪读课文。2 了解鲸的特点 进化过程 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清楚找出文中各种说明方法。学习难点 明白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学生课前预热 1 本文是一篇文,介绍了鲸的和 等方面的知识...
人教版上学期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词语
10 松鼠练习姓名 1 松鼠是一种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2 本文作者布封是世纪 国著名的家 家,他用40年时间写出了36册巨著。m qi n sh n b r tu hu chu zh j n y n p n du n t i sh n t zh n sh u m n zh n u j c b o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