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发布 2020-05-28 05:07:28 阅读 8215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长城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了解对联的常识。

3、引导学生理解对联的格式,自己练习习作对联。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的了解;

2、说明问的顺序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

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

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

经实地考察已证实,横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各个时期的长城长度达五万多公里以上。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

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师生交流,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纠正易错读音。

2、生自读,师领读。

3、以小组为单位,生再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附:名胜古迹对联)

福建厦门郑成功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福建晋江县草庵。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晋江五里桥。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六、作业:背诵课文。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一、交流课前预习资料,趣味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小组自学,初读课文,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设置的问题:

1) 索桥什么样子?

2) 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 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 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教师精讲释疑: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四、交流感受、自我提升: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五、课文拓展。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六、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同桌交流,感悟自己的理解。

2、摘抄自己喜欢的字词和段落,并互相交流。

索桥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 《索桥的故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含义。

2、 通过小组合作,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历史的遗迹。

3、 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感受祖国的历史悠久。

学习重难点: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2、 深切感受人类的创造精神。

学习过程: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 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交流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三、课堂巩固,拓展提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四、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五、教师精讲释疑。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板书设计: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李兵父子舍己为人。

故事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不怕困难。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小组合作,交流诗歌。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三、展示交流,自我提升。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2、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结合**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四、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1、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2、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我站在铁索桥上》导学案。

学习内容:第二单元《遗迹》《我站在索桥上》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点生字词语的含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课前复习,交流预习结果。

1、“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2、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二、教师精讲释疑,深入学习诗歌。

1、小组合作品味第2节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多**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板桥学校语文 学科 导学案。教师 罗榕审核 制定时间 2015年 9月15日。课题 刺猬汉斯课型 新授本课时 第1 课时。学习内容 刺猬汉斯 的故事内容及道理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积累 冷嘲热讽 不屑一顾 等词语。方法与过程 有一定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堂小组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年级 六年级学科 数学主备人 张颖审核人 六年级数学组训练主题 静心独思,争分夺秒课题 比的应用。学习目标 1 我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2 我会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学习流程 温故知新 六 2 班40名学生参加大扫除,其中的同学打扫教室,的同学打扫操场。1 打扫...

六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课时。1 长江之歌第一课时。年级。课型六。新授时间2016 2 24授课人。1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2 学会 涤 溉 两个生字,理解词语 风采 依恋 荡涤 学习目标 尘埃 灌溉 磅礴 3 了解长江,掌握有关长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1 读准课文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重点 2 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