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赵宏教学目标:
1、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对作者感情的体会,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3、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幻景和现实的对比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
教学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在大年夜,天冷极了,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她孤零零地在雪地里走着,最后她坐在了墙角里。这样冷的天在雪地里,她该多冷啊!于是,她擦着火柴来取暖,借着微弱的火柴光亮,她展开了美妙的幻想,那么“小女孩擦了几次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幻景?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二、指导学生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授于学法。
1.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着火柴原因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
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小女孩需要用那微弱的火光来取暖。
但是她开始不敢擦火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是不敢擦火柴的,连一根也不敢,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但是“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从“终于”这个词可以体会到,小女孩抽出这根火柴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鼓足了勇气,擦燃了一根火柴来取暖。
3.(出示灯片)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当小女孩看到大火炉时,她什么心情?
4.后来结果呢?老师要指导学生用低沉的语调来表现小女孩幻象破灭后的失望和痛苦。5.指导感情朗读。6.总结学习方法。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如何学习第5自然段的?先带着问题默读思考,然后回答问题谈体会,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
1.同学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分小组自学第6到第11自然段。2.出示思考题:(**)
小女孩后几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
她看到了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怎样?
3.分小组自学,老师巡视。四、汇报自学成果。
1.讨论第二次擦火柴。
1)提问:小女孩第二次擦火柴的原因是什么?是为了看清屋里的东西。
2)提问:你从小女孩看到的烤鹅中体会到什么?
使学生理解到小女孩又冷又饿,饥寒交迫,“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她已经一整天没吃东西了,而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这个饥饿难忍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得到食物呀!
3)结果怎样?2.讨论第3次擦燃火柴。
1)重点讨论小女孩为什么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
是呀,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大年夜是一年中最令孩子兴奋的时刻,可以围着美丽的圣诞树跳啊唱啊,尽情地欢乐。又冷又饿地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不例外。
她也需要欢乐。小女孩家里一贫如洗,生活贫苦。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小女孩才。
渴望得到欢乐。
3.讨论第四次擦燃火柴。
1)老师导读完第8自然段后,提问:小女孩为什么第四次擦燃了火柴?因为她想起了奶奶说的话。
2)提问:她为什么看到了慈爱的奶奶?
从“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来看,小女孩是多么孤苦可怜啊!家里只有奶奶疼爱她。在小女孩面临绝境的情况下,很想念奶奶,自然在幻觉中看到了奶奶。
3)有感情地朗读第自然段:把小女孩怕奶奶消失,要留住奶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4.讨论第五次擦火柴,理解重点句含义。
1)老师接着学生读的第10自然段导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为的是——学生说出原因(要把奶奶留住)。小女孩第五次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结果怎样?
2)出示重点句,理解其含义。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是在产生幻觉的绝境中死的,仿佛是奶奶搂着她一起飞走的。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死亡才能摆脱这一切。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悲惨,可见当时社会十分黑暗和不公。
5、体会作者的合理想象。
提问: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吗?为什么?
现实是这么地痛苦那作者为什么把幻想写得这么美呢?(看到的幻象,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温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别的孩子那样得到欢乐,得到圣诞礼物,她是多么想念疼爱她的奶奶啊!
火炉、烤鹅、节日的欢乐、奶奶的疼爱,都是她平时渴望得到而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只能在她临死之前的幻觉中才出现。)
五、质疑解疑,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内涵。
1.自己读第三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学生讨论)
2.(1)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描写她“两腮通红”、“带着微笑”?学生联系上文,就会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象的幸福与欢乐中死去。幻象与现实,死亡与微笑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引发人们对她的同情。
2)为什么要特别写明她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大年夜”本应是欢乐和幸福的时刻,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在这特殊的时刻冻死了,这样更增强了对比的效果,启发人们深思。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句话中第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
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这里的“幸福”实际是反语,真正的意思是受罪和死亡。
老师继续追问:从文章的结尾中,你能体会出作者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文章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3.指导朗读:小女孩死了,我们也对她寄寓了无限的同情。请同学们用同情怜惜的感情来朗读这一段。六、拓展延伸:
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令人可怜的。假如她能来到新中国,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今天,老师把小女孩请到了我们中间,请学生畅所欲言。
(此时,学生有很多话要说,给学生一次释放同情心的机会,让他们在听、说、想的过程中,动心动情,激发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痛恨和对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景现实(美好残酷)火炉(温暖)寒冷擦燃烤鹅(食物)饥饿圣诞树(欢乐)痛苦奶奶(幸福)孤苦。
14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 通过学习,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关心人物命运,并了解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学习这篇课...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案例设计。卖火柴的小女孩 取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本教案设计没有课件。14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 新词 积累令你感动的句子。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幻象的事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温馨寄语 相信自己,超越自己,相信我是最棒的!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正确读写 乖巧 围裙 硬币 裂缝 橱窗 饥饿 等词语。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知识链接 安徒生 1805 1875 世界著名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