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教案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3-02 15:10:04 阅读 5508

5 拿来主义。

从容说课。这是鲁迅先生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本文用的是杂文体,并非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宜简化头绪,突出中心,淡化一些与中心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着重于鲁迅对于接受外来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思想的学习,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领略作者是怎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道理的。然后,向课外延伸,讨论一些有关与“拿来”有关的话题,以强化对该问题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教具准备多**课件、课内外分发的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体味作者独特的论证特色、犀利幽默的语言、深刻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领悟全文深刻意义,并能畅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

3.充分联系实际,拓宽思维空间,能客观评论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文化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在文明对话中必须具有自主意识,懂得怎样选择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师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入睡。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

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上窗子。

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我想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推进新课。师 “拿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它上面加上一个“主义”呢?

生 “拿来”是一个动作行为。“拿来”加上“主义”,是因为它很重要。

师这里的“拿来”跟我们平时所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的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种原则或主张呢?我们先简单地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先浏览1~7段。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 “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师还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

生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媚外、讨好。

生投降。 师文中有一个精彩的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请大家找一下。

生捧!师对。一个“捧”画尽了奴才相!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 “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 “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分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花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花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同情他。生打发他。

师 “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 “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 “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 “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师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毒害中国人民。

生欺骗中国人民。

生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毒害。生欺骗。

生侵略。生掠夺。

师我们来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师既然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生拿来,自己来拿!

师对。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称为什么论证方法?

生因果论证。

师很准确。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来论证拿来主义的?请同学们浏览8~10段。

师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一下,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师 (引导)请看第1自然段,“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

师对!是文化遗产。

生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生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生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师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

生逃避主义,懦弱无能,害怕继承。

生虚无主义,盲目排斥。

生投降主义,崇洋媚外。

师显然,这三种人的做法都是愚蠢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占有,挑选。

师好!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学生朗读)

生 (齐答)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 “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师 “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师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鸦片”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师没有害?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展览。生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

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什么态度,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

学生朗读)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生 “我们要拿来。”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

师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论证拿来主义时,鲁迅先生运用了一种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论证方法,那是什么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对。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课堂小结。这节课,对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我们已基本了解。下节课我们将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继续讨论“拿来”这一话题,希望大家作好准备。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教案

江阴市周庄职业高级中学教案。教师姓名授课日期。授课班级高二授课形式授课时数。新授2年月日第周。授课章节名称。11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句子的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 ...

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

目标。2 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难点具学具预习要求。教师活动内容 方式注。一 介绍背景 清朝 实行 闭关主义 其结果是落后挨打 鸦片战争以后,清朝 和北洋军阀奉行 政策,即 送去主义 国民党反动 继承了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

拿来主义第一课时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 06 第一课时。一追本溯源 1探寻背景。请同学们看80页课下注释,及课本内容,总结本文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 政策。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 围剿 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