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距离测量问题

发布 2024-03-01 16:05:06 阅读 2087

【教学目标】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不可能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距离的方法。

复习提问】一、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相等,都等于。

其数学表达式为。

二、正弦定理能解与两种类型的三角形。

三、在中,已知边、和角a,1. 若a为锐角①当时有唯一解;②当时有二解;③当时无解;

2. 若a为钝角①当时有唯一解;②当时无解。

四、余弦定理:三角形中的两倍,其数学表达式为:

余弦定理的推论为:三角形中。

其数学表达式为:

五、余弦定理能解与两种类型的三角形。

讲解新课】在初中我们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了某些测量问题;但对有些是测量问题却不能解决;那么正、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有许多应用,经常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一些不可能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例1】如图一所示,设a、b两点在河对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求a、b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0.1m)

分析:本题是解决不可到达的两点(这两点位于障碍物的两侧)间的距离问题,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应归结为类型的解斜三角形问题?用定理来解决?

解:变式训练1:一船以24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点a处望见灯塔s在船的北偏东300方向上,15min后到点b处望见灯塔在船的北偏东650方向上,求船在点b时与灯塔s的距离(精确到0.

1)例2】如图二所示,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本题也是测量不可能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但这两点在障碍物的同一侧,和例1有什么联系?

有例1可知要求点c到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需要测量那些量?

若ca、cb的长度测出,要求ab的长度还需要那个量?

解:变式训练: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得,,,求a、b两点间的距离。

思考:本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法?

阅读课本p14的最后一段。

练习:课本1,2两题。

课堂练习:1. 在中,,,则最短边的边长等于( a)

2. 在中,,则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要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3.,,则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钝角三角形 c. 等要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4. 在中,,,则b的解的个数是( )个。

a. 0 b. 1 c. 2 d. 不确定。

5.在中,的值为( )

a. 大于0 b. 小于0 c. 等于0 d. 不确定。

6. 某人向正东方向走后,他向右转,然后向新方向走,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那么的值为( )

7. 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a岛望c岛和b岛成600的视角,从b到望c岛和a岛成750的视角,那么b岛和c岛间的距离是。

8. 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ab=120m,则河的宽度是。

9. 在中,已知,,,则边长。

10. 在钝角中,,,则最大边的取值范围是。

第一课时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与技能。1 认识不封闭曲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题之中。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3 学生通过观察 操作 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 操作...

植树问题第一课时

植树问题 教学设计。道滘镇中心小学黄艳红。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 118页例1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引导学生用画线段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会正确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2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

纳税问题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一 我来想一想。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税率 打折的有关知识,并且我们学会了计算。税额,谁能谈一谈为什么要纳税呢?纳税对国家建设 国防 教育 社会保障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不仅企业 社会团体要纳税,达到一定收入的个人也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请看大屏幕 1 自主练习第2题 多 出示 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