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伤仲永第一课时

发布 2024-03-01 12:10:02 阅读 4182

课题: 伤仲永

主备人韦苏利复备人上课时间班级小组名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学习重点、难点。

1、 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二、学习过程:

资料助读: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

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知识积累: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 (材”同“才”,才能。)

2)特殊句式:

a、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b、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6、泯然众人矣 (名词用作动词;变成普通人。)

7、父异焉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异,感到惊异,对……感到诧异。)

4)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慢慢地。今义:稍微。) 复到舅家 (再,又。今常用义为重复、往复)

三、预习导学。

1、读音。隶扳谒邑( )矣( )

泯称卒焉耶(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邑人奇之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世隶耕隶: 未尝识书具尝: 并自为其名为:

指物作诗立就就: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 或以钱币求之或:

环谒于邑人环谒: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

受之于天受: 贤于材人远矣贤: 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四、合作**或课堂训练。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

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五、课堂检测或巩固提升。

一)基础部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未尝识书具(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先人还家( )

2.给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②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 )

父利其然也( )

4.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ān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yè

c、泯然众人矣 mǐn d、不能称前时之闻 chèn

5.对“伤仲永”的“伤”正确的理解是( )

a、中伤 b、受伤 c、哀伤 d、伤心。

6.“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文理”的正确理解是( )

a、 文章的条理 b、文采和道理 c、文采和条理 d、文章的道理。

7.“邑人奇之”中的“奇”的意思是( )

a、奇妙 b、特别 c、以……为奇 d、奇怪。

伤仲永第一课时

主备人课题。授课人授课时间2014年月。课型。总第课时。5 伤仲永 第一课时 教学理念及策略 少教多学 小组合作下的目标教学教1 学习并掌握 之 于 等文言词汇的意义 用法及文言词活用。学。目2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标3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了解 之 于 等文言词汇的意义 ...

伤仲永》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2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能准确地翻译课文。3 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检测联系阶段 学生自主提问 关于天才的名言。激趣导入阶段 1 导入 古人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 活到老,...

《伤仲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伤仲永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 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教学难点 1.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2.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