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教后反思。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由此可见,第一课时确确实实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只有在第一课时绽放出精彩,学生才会有仰视山腰的欲望,攀上山顶的决心。现就《云雀的心愿》第一课时的设计,谈谈自己教后的感想。
一、疏密合理的课时划分,突出课时意识。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长,生字多,学生不易读通读顺,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这一课时分为五个板块:
①导入,激发学习热情②初读,反馈自学情况③再读,理清课文脉络④默读,把握课文大意⑤描红,突出例字指导。最后带着“其实云雀的心愿是我的心愿,你的心愿,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心愿。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走进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的理解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循序渐进,从而使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脉相承。
二、体现年段的教学特点,强化词语教学。
怎样在第一课时处理字词教学,这既是第一课时的必要内容,也是第一课时绽放精彩的关键,从特级教师薛法根使用词串教学,于永正随文识字词,再结合自己对词语教学的摸索,深切感受到只有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变得灵动起来。
教学中,我是分三大板块来进行字词教学,从字音的朗读到字形的记忆再到字的规范书写,从词义的理解到感悟朗读再到词的再现表达,都做了精心的预设,字词的教学没有停留在音、形、义的教学上,而是注重了对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追求的是有效教学。
比如对“泛滥成灾”这一词的理解,怎样使学生的认知从无到有,从认知的有到表达的欲,这是一难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后再通过洪水泛滥成灾的课件演示,加上老师若有若无的解说,融情于词语,让学生透过词语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意境,使原本冰冷的词语变得有温度。因此当学生再读“泛滥成灾”这一词时,很明显就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再比如对“树冠”这一词的理解。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出“树干”、“土壤”直观形象,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多元理解对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感知:大树顶部所有枝叶部分是树冠,树冠下面挺直的部分是树干,树干下那坚韧有力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学生从词语的表面走进了词语的内涵,再读时,学生的感觉就不同了,读出了“树冠的繁茂”“树干的挺拔”。这也为第二课时研读“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森林的蓄水本领”作了一个铺垫。
课堂上学生惊异的表情,灿烂的微笑,自信的动作,清脆的朗读,无不向我们彰显着孩子们在字词学习中久违的欢乐!
三、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整体把握课文。
书不读熟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如何有效地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仍然是看课的一个重点。
课始是通过质疑引起阅读期待,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读得入情入境;再者是理解了“乱砍滥伐”、“泛滥成灾”、“树冠”、“土壤”等词语,植根于文本,读含有这些词的重点句,学生读得入情入味,越读越好;最后的师生合作读,默读也都是入情入味。一遍又一遍地读词语、读句子、读段落、读课文,这不是简单的平移推进,而是扎扎实实地以有效的朗读贯穿始终,在层层引领中递进,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为第二课时研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这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彰显主体的教学训练以及教学生成的处理,都能使自己满意。但总感觉这一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学习空间,那么这节课将会更加自然圆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常态与现代的结合点上多研究多探索,力争使课堂更加常态,教学更加有效,收获更加丰硕。
配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人体雕像问题。问题1 在设计人体雕像时,使雕像的上部 腰以上 与下部 腰以下 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 全身 的高度比,可以增加视觉美感 按此比例,如果雕像的高为2m,那么它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师生活动 教师展示章前引言问题,学生回忆思路 解 设雕像下部高xm,可得方程x2 2...
抽样方法第一课时
编制 周春玲审核包科领导年级主任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 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会用简单随机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 在通过具体实例学习简单随机抽样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统计的思想。3.体会数学的应用性,增强学习的信心。重点。难点 重点 简单随机抽样及实施方法 难点 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使用说...
《猫》第一课时教学实录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猫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导入 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亲切感 师 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谁来说说你印象中的猫?生 猫很调皮 贪吃 小猫很可爱。生 我奶奶家有一只猫很贪吃。有一次吃饭,爬进我奶奶家的锅里了。生 猫有时候很可爱,有时候也令人讨厌。有一次,把家里东西都偷吃光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