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袁琴。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正弦函数的图象;余弦函数的图象。
二)能力目标:会用单位圆中的线段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用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会用“五点法”画正、余弦函数的图象。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由抽象到具体思想;使学生理解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五点法”画正弦曲线、余弦曲线。
难点:利用单位圆画正弦曲线。
三、 教学方法。
借助多**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三角函数值的办法,画出正弦曲线,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曲线。(讲授法)
四、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对于各种函数我们都讨论过它们的图象和性质,那么我们现在学习的三角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下。
二) 讲授新课。
、函数,图象的几何作法。
师】要作函数的图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描点法。作三角函数的图象,为了精确,我们借助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来作。
师】那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三角函数线。
生】三角函数线是三角函数的一种几何表示法,就是用有向线段的长度来表示三角函数值的大小,方向表示三角函数的符号的一种方法。(利用多**课件展示出任一角的正弦线、余弦线以及正切线)
师】下面,我们利用单位圆中的正弦线来画正弦函数的图象。(利用多**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图过程)
在直角坐标系的轴上任意取一点,以为圆心作单位圆,从⊙与轴的交点起把⊙分成12等份(份数宜取6的倍数,份数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过⊙上的各分点作轴的垂线,可以得到对应于等角的正弦线(例如有向线段对应于角的正弦线).相应地,再把轴上从0到这一段()分成12等份。
把角的正弦线向右平移,使它的起点与轴上的点重合(例如,把正弦线向右平移,使点与轴上的点重合).再用光滑曲线把这些正弦线的终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函数,的图象。
、正弦曲线。
因为终边相同的角有相同的三角函数值,所以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完全一样,只是位置不同,于是我们只要将函数的图象向左右平行移动(每次个单位长度),就可以得到正弦函数的图象。(这一过程用课件处理,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作图过程)
师】这时,我们看到的这支曲线就是正弦函数在整个定义域上的图象,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正弦曲线。
、五点法作图。
师】用刚才的方法来作图,虽然比较精确,但不太实用,今后我们如何快捷地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呢?
由图可以看出,在函数,的图象上,起着关键作用的点有以下五个:
事实上,描出这五个点后,函数,的图象的形状就基本上确定了,因此,在精确度要求不高时,我们常常先找出这五个关键点,然后用光滑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得到函数的简图。今后,我们将经常使用这种近似的“五点(画图)法”.
例1:作函数的简图。
解:列表为。
描点作图为。
4、余弦曲线。
师】下面我们看余弦函数图象的一种画法。
先设法找到函数与正弦函数的关系:
由此看以看出:余弦函数与函数是同一个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可以通过将正弦曲线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而得到。余弦函数的图象叫做余弦曲线。
师】同样,与画,的简图类似,也可以用“五点法”快捷的作出余弦函数的图象,请同学们在,的图象上找出起关键作用的五个点。
生】例2:作函数的简图。
三) 随堂练习。
作函数的简图。
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了解如何利用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并会用“五点法”画正、余弦函数的简图,会用这一方法画出与正弦、余弦函数有关的某些简单函数在长度为一个周期的闭区间上的简图。
五) 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4.8第一题。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 知识要点。1.五点法作图 2.周期函数的定义域 3.正 余弦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及取最值时自变量的取值 奇偶性 周期性 单调性 对称中心坐标 对称轴方程 二 知识点应用。1.用 五点法 作函数一个周期的图像。2.在上,的零点有个。3.求函数的定义域。4.求下列函数的...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 及函数y asin x 的图象和性质 本周教学重点 会用 五点作图法 画出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及y asin x 的图象 掌握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 奇偶性 单调区间 最小正周期 清楚y sinx与y asin x 图象间的变换过程,了解振幅 频率 相位 初相的定义。本周...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2
第二课时正弦函数 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二 一 复习与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作正余弦函数的图象的方法,其中我们经常要用到的是五点法作图。一图了事 教师在黑板上用五点法画出函数y sinx,y cosx的图象 列表 描点 连线 同时说明五个关键点的坐标。强调作正余弦函数要抓住五个关键点。二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