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读导引型参读文章《绿洲变成了沙漠》
目的:通过听读练习培养兴趣,强化动机,导入新课。
交代任务:在过去“听记”、“听述”的基础上“听析”──听后回答:是什么文体?主题是什么?有哪几个段落层?还有几个问题,暂时“保密”,听后再提。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绿洲变成了沙漠呢?有人研究,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加上对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过度的放牧。
答案:文体是说明文。主题:撒哈拉沙漠是绿洲变成的。分两段:1 撒哈拉沙漠是绿洲变成的;2 绿洲变成沙漠的原因。
方才“保密”的问题:1 “撒哈拉”在阿拉伯文中是什么意思?2 文章用哪些证据证明撒哈拉沙漠是绿洲变成的?答案略。
进一步思考:此文所说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仅是个别现象吗?别的地方有无此类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准备以下例子:2024年,《人民**》曾发表文章──《风沙进逼北京城》(板书),警告国人:如果不加治理的话,连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也会被沙漠埋葬!
沙漠在向人类进攻了!我们目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提问:作者竺可桢是一个什么人?他研究什么学科?我们学过他写的什么文章?学过写他的什么文章?
三、“抢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
要求边读边画出生字词,读完后回答几个问题,其一是怎样向沙漠进军,其余也暂时“保密”。
说明:“抢读”就是谁抢到谁读,一旦读错,由别人再抢。老师也抢,抢到后或自己读,或指定一个不抢的同学读。此法易于引起兴趣,便于纠正错误,还便于分组竞赛。
回答问题:1.什么文体?答案:说明文。
2.运用什么说明顺序?答案:逻辑顺序。
3.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怎样向沙漠进军?答案:
4.12自然段。进军方法有二:一是守──植林,种草;二是攻──水。
5.除了怎样向沙漠进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答案:为什么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小结:为什么──怎样──成绩和前景。这是文章的思路,严谨而有条理。(板书)
四、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什么关系?答案:第一句是中心句,后两句解说第一句,后两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2.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删去?答案:
不可。删去“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删去“自然”,“敌人”的性质就模糊不清,易与社会的敌人混淆;删去“之一”在阐述事理上就显得有些绝对,因为自然界还有一些“敌人”是“最顽强”的。
3.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举例解说第一段。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
4.“文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答案:文化。
5.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侵占”能否换成“侵入”?答案:不能。因为不但侵入了,而且占领了。
6.“雨量还充沛”的“还”表示什么?可否删去?答案:表示“勉强算得上”,不可删去。
7.“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的“侵入”可否换成“侵占”?答案:不可,因为榆林城并没有被风沙占领,只是受到袭击。
8.“乾隆年间”距今多少年?请从字词典附录的“历代纪元表”查出,以增进能力。
9.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答案: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10.发散性思维测验:地中海沿岸和榆林地区这两个例子有什么不同?
请尽量多找出几条。答案:一个是外国,一个是中国;一个在沿海,一个在内地;一个是“两三千年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一个是乾隆以来的近现代;前者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后者的沙漠化主要是人为原因……
教师评:沙漠化的例子很多,但作者选这两个,是考虑到以上种种代表性,极具匠心。由以上几题可看出,本文语言十分准确严密。
19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
19.沙漠中的绿洲。一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6个生字,并正确 规范书写。通过联系课文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 星罗棋布 不毛之地 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了解阿联酋人民那样爱护花草树木的原因,体会阿联酋人民为了美化生活,付出的艰辛劳动和不...
沙漠的绿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2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3 能通过仔细观察课文题头的 以 迪拜街头的风光 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
19 赵州桥 第一课时
内容学情分析。19赵州桥1 学生情况分析 课时第一课时设计费顺国学目标。时间。1.认识 县 济 匠 等10个生字。会写 县 设 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 设计 参加 雄伟 等23个词语。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流利 概括自己对赵州桥的印象。3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