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
邗江实验学校王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二)能力目标:
1、逐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情感。
4、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奥运火炬在珠峰成功传递的**。
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对奥运会火炬手需要克服什么样的困难?对火炬的设计有什么技术难度?
对学生可能回答的两个问题:火炬手需要克服因缺氧导致的高原反应,火炬的设计要考虑在缺氧条件下保持燃烧,引入课题。这也是氧气在生活中的两个重要用途,今天我们就来**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们观察。
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
学生:有。问:什么事例能证明。
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
****】河塘中的增氧机。
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
学生回答--不易。
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问: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请同学们看书p34页图2-8。
****】液态氧气。
学生回答---淡蓝色。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总结:板书】一、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略大(同一条件下)。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ppt】氧气的物理性质。
师:研究气体物理性质通常从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三态变化等这几方面**。
课堂时间六分钟左右)
师:生活中同学们知道氧气可以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
学生回答---液化气等。
师:氧气的化学性质活泼吗?你们能否通过生活先来假定这个结论!
学生:化学性质活泼。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师:今天和同学们共同**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活泼还是稳定。同学们已经知道在生活中很多物质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那在纯氧中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你认为如何**这两者的不同?
学生: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师:下面通过实验我们来一起**。
板书】二、化学性质:
**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师: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化学药品和仪器有:木炭、纯氧,石灰水、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石棉网。
师:同学们认为用什么仪器在空气中点燃木炭?用燃烧匙?坩埚钳?镊子?
1)使用坩埚钳,木炭不能伸入集气瓶底部?使用燃烧匙在空气中点燃木炭不方便,用的时间较长。
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用坩埚钳在酒精灯上点燃后再放在燃烧匙内伸入集气瓶。
2)集气瓶的玻璃片能否打开?
3)燃烧匙伸入集气瓶快还是慢?
注意将燃着的可燃物从上至下缓缓插入集气瓶中,以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反应。切不可直接把可燃物插到集气瓶的中下部,否则燃烧产生的热量驱动物质膨胀,会将集气瓶上部尚未反应的氧气排出,反应时间缩短,现象不明显,不利于观察。
合作**】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完成。
对比实验】把两块小木炭分别在空气中加热到发红,将其中一块小木炭放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并进行对比。待燃烧完毕后向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紧盖玻璃片并振荡,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 指导学生完成:
1. 用镊子取一块木炭;
2.点燃酒精灯;
3.用坩埚钳夹持木炭,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4.将木炭放入燃烧匙中;
5.由上而下缓慢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里;
6.观察发生的现象;
7.比较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现象有何区别;
8.燃烧完毕后取出燃烧匙,放在石棉网上;
9.向瓶内倒入澄清石灰水,紧盖玻璃片并振荡,观察发生的现象;
10.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观察】请同学们观察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有什么现象,有什么不同?
对燃烧的现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观察和归纳:①与空气中燃烧比较;②发光、产生火焰或冒烟情况;③放热情况;④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或主要特征。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在书35页**内。
现象总结:空气中:持续红热,无火焰。
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二氧化碳。下面把这个化学变化表示出来。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课堂时间八分钟左右)
学生合作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师: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化学药品和仪器有:小蜡烛两支、纯氧,石灰水、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
师:实验要求蜡烛在空气中和在氧气分别燃烧,和同学们共同**现象有什么不同?
合作**】下面请四位同学分二组合作完成,请下面的同学观察现象和操作方法。
两位同学上讲台(+0+)
师:先请两位同学说说如何操作?
实验开始注意观察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在书35页**内。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空气中:明亮的火焰,黄色火焰。
氧气中: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比较:在氧气中燃烧更加剧烈。
课堂时间六分钟左右)
板书】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
分组**】分四大组。
问题讨论】问题1:铁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回答---不能。
问题2:铁在氧气中能燃烧吗?
能不能怎么办?做实验来看!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合作**。
阅读】看书p34页,阅读实验步骤。
问题讨论】问题3: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防止熔化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延伸:那么铁丝放入集气瓶后能否接触到集气瓶内壁?
操作不规范,铁丝碰到集气瓶内壁导致集气瓶炸裂。
问题4:铁在空气中点不燃,如何在氧气中点燃铁丝,书上面是如何设计的?
学生:在铁丝的末端系上火柴杆看来目的是?
引导学生回答:给铁丝预热,提高铁丝温度,利于铁丝燃烧,火柴杆起引燃作用。
问题5:火柴杆点燃后什么时候伸入氧气瓶最为适合?书上面是如何要求的?
学生:火柴杆即将燃尽时。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否则火柴杆燃烧将消耗大量氧气,以免火柴梗的燃烧消耗过多的氧气,而影响铁丝燃烧。
问题6:铁丝为何绕成螺旋状?
引导学生回答:铁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提高铁丝的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问题7:如何你发现铁丝生锈了,你认为对实验有影响吗?如何解决?
引导学生回答:有影响。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氧化层导致铁丝不能燃烧。
问题8:铁丝细点好还是粗点好?
引导学生回答:细点好。
分组实验】师:下面各组分别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
1)分工合作,有实验者也有记录者。
1名技计指导,2名操作员,2名记录员,1名记录现象,1名记录问题,其它是观察员。
2)发现问题要记下来思考、讨论。
师:下面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并指导,发现问题,同时记录。
分组回答:师:
1)各组实验是否成功?
2)在实验中发现了哪此问题?组内发现了哪些问题?
3)组内如何认识的?
4)其它组认同否?(如何有同学们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点拨)
总结现象:空气中:只能加热至红热,不能燃烧。
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板书】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课堂时间十五分钟左右)
师: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发现可燃物在空气中还是在氧气燃烧更剧烈?
学生:氧气。
师: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比较活泼还是比较稳定?
学生:比较活泼。
师:甚至一些不能在空气中燃烧的物质在纯氧的帮助下却能燃烧,这种化学性质就是氧气的助燃性。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能和氧气发生反应。
性质活泼的氧气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 填空。1 空气是 填 纯净物 或 混合物 1774年,法国科学家 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的成分,主要含氮气和氧气,按体积分数计算,分别占 和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还有 气体约占0.94 气体约占0.03约占0.03 2 在 牛奶 矿泉水 液氧 澄清石灰水 镁条 稀有气体 碳酸氢铵 食...
氧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第二节氧气。第一课时。一 基础知识回顾。1 完成下列 对比不同物质在空气中与氧气中反应的异同。二 典型习题 1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时,有黑色固体生成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物质生成。d.硫粉在...
第一课时氧气的性质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组成 结构 物理性质。通过观察,能准确的描述硫 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能写出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能说出氧气的化学性质。2 过程与方法。初步懂得观察的方法 分类学习的方法和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热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