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第一课时学案

发布 2023-11-12 16:00:05 阅读 1033

《劝学》学案。

高一语文组梁秀娟。

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背诵课文。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望、假、绝、强、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4个文言虚词。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重点难点。1、熟练掌握本课文言知识。

2、学习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刚才,很偶然的想到一个很实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遍地都是正确的答案。我很想听听同学们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问:从小学到现在,也算是十年寒窗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学习的意义在**?

问:第二个问题:这些年来,你在学习上有哪些好的方法?

相信大家也很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的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通过一篇散文的指引,穿越时光隧道去聆听两千多年前的儒家大师荀况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这篇散文的题目是《劝学》

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

生:勉励之意。

师:那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它虽然是文言文,但其内容浅易,行文思路清晰。

二、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

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

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

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

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

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

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

物。劝学》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

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荀子认为,学习可以增长知识才干,修养品德。

气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要善于向求贤者求。

教,也要善于教人;学习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

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

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

“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课文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一)正音。有( )槁( )砺( )跂舆( )蛟。

骐( )骥( )驽锲镂鳝。

生臾跬( )

二)指导朗读(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齐读、个人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对课文都有了各自的体会或感悟。)

四)理清思路。

师: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那么。

1、就议论这点而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第一段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2、这个论点是两千多年前的看法,就今天看来是否还有生命力?(学习改变命运、终身。

学习)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论点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4、荀子看来,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学习有什么作用?(弥补不足)

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善于积累)

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坚持、专一)

师:就散文这点而言,它的文学性体现在**?(作者通过二十个比喻来说明道理,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5、谁来总结一下本文的行文思路?

明确:全文有四段: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四、研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师: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

如“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 已。

师:这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明确:一方面是说:

另一方面是说:

二)学习第二段。

梳理文言知识。

通假字。(1)輮róu通 (2) 有yòu通 (3) 知zhì是 (4)生通。

古今异义。輮以为轮古义今义:

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

一词多义。就。

1)、金就砺则利。

2)、功成名就。

3)、担任,开始从事:就位、就业。

4)、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省。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探望,问候;

3)明白,醒悟:

而。1. 连词,表。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 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3. 连词,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 连词,表。

蟹六跪而二螯。

5、连词,表。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人非生而知之者。

之。1. 代词。

青,取之于蓝。 (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

2. 助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文言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以( )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翻译句子: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3.天津)(13.山东)

分析内容。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过度语:一提起“学习”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呢,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

师: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

明确:当然没有。

师: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

明确:师:“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了什么?

明确:直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明确:师: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的学习),才能。

师: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怎么就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上的呢?

明确:师;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并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名句默写:

1)《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用心躁也。”(14年全国大纲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4年浙江卷)

劝学学案第一课时

劝学 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 背景并解题。2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结构。3 翻译课文,掌握1 3段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 虚词 通假字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自主学习 15分钟 一 走近作者 荀子 约公元前 前 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

《劝学》第一课时

德惠市第二实验中学课堂教学教案。课题 劝学课型新授课课时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1 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 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2 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喻代议 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过程方法 1 利用工具书,准确理解文言实 虚词。2 熟读 背诵 默写。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

劝学第一课时

公主岭市范家屯铁路小学校语文电子教案 2016 2017第二学期 学科课题教学内容。语文。年级劝学。一年级。制作人审核人劝学。怀宇仲丽梅。1.会认9个生字 劝 读 书 黑 发 勤 首 悔 迟 会写6个字 书 发 首 劝 读 迟 认识一个部首 力 掌握多音字 更 和 发 的读。音。教学目标2.认识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