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1 01:25:04 阅读 7593

学习目标。1、 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重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难点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导学**。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名家点评:鲁迅: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他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他是一个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他是一个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走近作者】鲁迅笔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主要作品还有**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本文是他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刊于《新青年》后选入《呐喊》。

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2024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2024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

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知识储备】1、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介绍。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为:

院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庭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为贡生,第一名叫会员。

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

2、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性。

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这些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处理社会事物、谋划生计的能力是很缺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又让他们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不耻。所以实际上,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群无用的人。

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初读文本】1、看**,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3、试用语言概括你对**中的一些人物的初步看法。

孔乙己》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知孔乙己的这一人物特色 3.关注社会底层,关爱弱者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 生活态度。二 教学重难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了解孔乙己的性格。三 教学过程。一 导入。鲁迅在 呐喊 中最喜欢孔乙己。引出 孔乙己 作者鲁迅,选自 呐喊 集。二 检查预习。读一...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 的兴趣。2 速读课文,攻克字词难关,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本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显的目的和一定的速度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 阅读创造条件。阅读的方式可以自由选择...

孔乙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孔乙己。鲁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积累 理解 阔绰 颓唐 间或 不屑置辩 等词语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2 体会这篇 艺术构思的独特性。3 通过品读对孔乙己的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他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抓住 中环境描写 社会 的语言,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