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发布 2023-11-10 12:15:01 阅读 3621

在校内晒课活动中,我主讲了《元素》一课的第一课时,课后经过反思有几点体会:

亮点有:1)课前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提升学习效率。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查阅资料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课堂上听讲及讨论时目的性更强。

教师通过批改教学案,发现学生预习中的个性及共性问题,做到课堂上有的放矢。

2)构建和谐**课堂,享受发现之趣。

新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积极思考和分析归纳,以形成化学概念。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对元素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元素的概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此我并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元素概念的引入方法,而是在教学案上设计了两个**,分别列出了:碳12,碳13,碳14和氧16,氧17,氧18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学生分析一类原子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碳12,碳13,碳14由于质子数相同,所以同属于碳元素,而氧16,氧17,氧18则同属于氧元素是因为他们的质子数相同,从而使学生对元素的概念具有初步的认识。

思考题:(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能否用电子数来定义元素?该思考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使学生开动脑经思考在原子结构中的三个相等量,有两个用来定义元素,为什么不用电子数来定义元素?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有部分同学能够与前面所讲的离子的形成的内容加以联系,认识到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得失,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从而进一步认识: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本节内容为概念教学,涉及宏观和微观世界的转换,难度大,还很抽象,我从学过的物质:“水”入手,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强调物质的组成,构成的区别。然后及时用“五氧化二磷”进行巩固,再通过“思考题。

(2)人类已发现100多种元素,能否说人类已发现100多个元素?能否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加以强化,教学后自我感觉在4个概念的辨析和联系上,由于结合实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在进行地壳中元素分布的教学中我将氧、硅、铝、铁的顺序用谐音“养闺女贴(心)”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全面发展有待提高。

概念教学比较抽象,我将教学程序优化,尽可能的将枯燥的概念与生活,与物质联系起来,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但是结果并非如此,有极个别学生乘**之际随意窜组,或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呢?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鼓励他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在以后的学生学习中我会按新课标对学生的三维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优化分组,有效指导,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2 元素。教材分析。本课题介绍了什么是元素 元素的表示方法 元素的意义以及元素周期表简介等四部分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又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进行认识,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教法分析。对初中生来说,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最好从...

元素 第一课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 元素 第一课时 蒲庙二中黄涣焯。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 分析 讨论,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元素》教案

展示六个学生先排成两个水分子,然后变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老师提示同学讨论。小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均不变。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 1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区别是 a 质子不同 b 中子不同 c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 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