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教案

发布 2023-09-12 16:35:52 阅读 6980

我与地坛(节选)

主备人:--时间:2012-11-7

教学目标: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教学设想:

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丧失(因为设置的思考题目可能并不是学生所感悟到的)。

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和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可以将此课变成一篇散文欣赏课,教师和学生一同走进地坛,和作家去欣赏地坛的宁静与生机,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

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则可让学生以周记或者小作文的形式来完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入——作家简介(课件展示)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课件展示)

阅读鉴赏第一部分:结合后面的内容以以下问题**形式分析品读。――哦,古园,我的古园!

1、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提示: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2、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

提示: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提示: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4、作者从**中引来的那些对古园的描写,突出了古园什么特点?

提示:荒芜,但并不衰败。

5、这部分看似写园子,其实也写了人(作者),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提示:我为了逃避来到这里,我细细地看着这些小生灵,看着一草一木,我孤独寂寥,没有方向。可是我的心仍在感受,那些生命的涌动,生命的痕迹,仍那么真实地撞击着我细腻而善感的心灵!

6、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

提示:生、死、怎样活着,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无奈的答案,而怎样活着,怎样为毫无方向的自己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则是作者长时间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正是有这种思考,才有园子里的一切给他的触动与启迪。这是后文要表现的重点7、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提示: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进入古园。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

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

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又是怎样的“我”呢?

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

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

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沉思”时的古园。

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

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4.欣赏文章第二部分——母亲啊,我终于懂你!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提示: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提示: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4、读“在我的头一篇**”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提示: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母亲是怎样的母亲呢?

师生共同诵读母亲的几个“知道”)“我”对母亲的设想。

师生共同诵读:要注意对“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这句话诵读语气的处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师生共同诵读“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再也不能来这园中找我了。”注意此处对“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的语气处理)印象中的母亲。

师生共同诵读,注意对几个“看见”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语气处理)诵读说明:

文章中有许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达了作家浓郁的感情,需要反复的诵读才能够体会,教师自身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有的感情作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可能体会并不是。

很深,但如果教师能够将那种浓郁的深情读出来的话,学生定会理解的。小结布置作业搜集信息。

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本文的分析鉴赏资料。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2 体悟作者残疾后那种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3 培养珍爱生命 珍爱健康 顽强求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目标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今天在坐...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程训令。一 导入 512汶川大 中,有这样一张 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有网友这样评论 孩子,你潇洒的一个敬礼,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 也许3岁的小郎铮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个敬礼的含义,但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当生命遭遇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同样是面对生命的苦难,史铁生又是怎样思考的呢?今天,我...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课时计划。第2周星期一第2节2017年9月5日。课题教学目标。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 生与死 的哲理性思索。2.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3.增强学生直面挫折 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 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