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发布 2023-11-14 09:52:13 阅读 4751

程训令。

一、导入:512汶川大**中,有这样一张**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有网友这样评论:

“孩子,你潇洒的一个敬礼,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也许3岁的小郎铮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个敬礼的含义,但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生命遭遇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同样是面对生命的苦难,史铁生又是怎样思考的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起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

二、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阅读,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及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研习,能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给作者思考带来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品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体验。

三、文本研习,由题目入手。

1.《我与地坛》中的“我”

史铁生,2024年生于北京。202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2024年,18岁的史铁生来到了陕西延安插队。

21岁时,由于积劳成疾,双腿瘫痪,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用我们课文中的一句话:“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大家可以想想看,此时的我,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第3节。失魂落魄。

当然,造成我失魂落魄的还有其他原因:

明确:第5节。“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明确:我,被社会抛弃。

2.地坛。作者在第三节有一段描写,写出了地坛的特点,

如果从第一节中找几个词概括下,什么特点?

明确:第1节。废弃、荒芜、冷落。

地坛曾经是皇帝祭地的地方,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而如今,繁华不在,曾经宏伟、端庄的地坛变得那么得荒芜,我被社会抛弃,地坛也被冷落、废弃,因此,在这一点上,我和地坛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性:我和地坛同病相怜,地坛的荒芜正好暗合了我当时颓废、绝望的心情,在这里,我找到了精神的慰藉。

四、就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载着残疾的身体和一颗破碎的心,摇着轮椅,我走进了地坛,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明确:第节。

1)是否死?

2)为何生?

3)怎样活?

对于前两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得出结论?

明确:第6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得出结论: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所以也不必急于求死。因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作者也说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是什么给了作者启示,让作者放弃了死的念头?

五、齐读第5节中的景物描写,同时思考,这写景物整体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明确: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勃、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再微弱、再细小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

它们都在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自得其乐地活着。因此,作为万物之首的人类,我更应该知道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坚强地活下去。

而且第3节中,“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苍幽的老柏树,和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在荒芜中也透露出生命的气息。

因此,作者总结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所以我虽然残疾,但不能颓废,不能放弃。由此,作者得出了生的启示。

六、既然放弃了死的念头,下面就要考虑怎样活了。

也就是作者思考的第三个问题。对于双腿瘫痪的作者来讲,这也的确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像前两个问题那样,得出明确的结论?

明确:没有。

那是不是意味着作者没有答案呢?

明确:不是。

齐读第7节。

思考:这些景物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选择其中一个,[,

明确:石门落日:落日即将下沉,也要留下自己的印迹,将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最后的光辉依然绚烂夺目。

高歌的雨燕:即使天地落寞,雨燕也要纵情高歌,叫出天地的苍凉,在天地之间留下属于自己生命的印迹。

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在冬雪覆盖、看不到生机的时刻,作者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泰戈尔说过:

“天空没留下任何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孩童的脚印,不正是他们生命的痕迹吗?

苍黑的古柏:这些苍黑的古柏,静静地守卫着地坛,不管人世沧桑巨变,不管人间悲欢离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坚定而执着地存在着,坦荡自如。

草木泥土的气息:气息灼烈而清纯,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和味道。

秋风忽至时的落叶:落叶在即将化为泥土之时,仍然“歌舞”,仍然“坦然安卧”,面对着叶子即将消逝的生命,何以如此坦然?因为在春天,这一片片叶子曾经在大自然中留下了生命的色彩;夏天,在与暴风骤雨搏击中,也有自己的身影。

因此,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

总结: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印迹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

无论是即将消沉的落日,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它们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留下过生命的印迹;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时间可以消逝,沧海可以变桑田,但是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永恒却是亘古不变的。因此,地坛景物给了我无尽的启迪,生命的印迹,生命的永恒,这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

应该怎样活?虽然不是能够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问题,但是,作者已经有所领悟,因此,文章最后提到:“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而且,前文也讲到,“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不想离开,也不愿意离开,因为,地坛已经成为我精神和灵魂的家园。

七、结语。对生命和苦难进行了深刻的体验之后,作者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赎。这次救赎,不仅是个体的,同时也具有普遍意义,他告诉我们,当我们的生命遭遇苦难或者磨练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八、根据本文学习的体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受,以“生命的苦难”为话题,写写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周记)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2 体悟作者残疾后那种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3 培养珍爱生命 珍爱健康 顽强求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目标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今天在坐...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课时计划。第2周星期一第2节2017年9月5日。课题教学目标。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 生与死 的哲理性思索。2.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3.增强学生直面挫折 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 式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对...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教案

我与地坛 节选 主备人 时间 2012 11 7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 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 生命 的感悟。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