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 第一课时教师版完稿

发布 2023-11-14 09:57:13 阅读 9195

珍爱生命。

专题内涵。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生命。

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学习材料组成两个板块:“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还有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所有这些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新理解、新感悟。2、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

3、品味、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教学重点:品读文中个性化的景物描写,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情味。

教学难点:品味、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教学方法:品读、讨论教学用具:多**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自主问题摘录:

1、为什么我会觉得这古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了四百多年?我与地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2、文中反复写了地坛的景,有什么用意?

3、作者是怎样通过对景物描写表达对生命的思考的?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知识积累1、检查预习请生介绍作家作品,教师补充。(投影)

明确: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他曾痛苦、迷惘甚至想要轻生,但最终走出了低谷。202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代表作还有《礼拜日》、《命若琴弦》,长篇**《务虚笔记》等。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2023年以来,开始思考人的命。

运,揭示生命的目的就是不断跨越困境的过程。2、关于地坛(投影)

地坛又名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2023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祇神(地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

三、文本解读(示读、引读、自读、议读)《我与地坛(节选)》共七个部分,教材选的是。

一、二部分。这节课着重研读第一部分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近文本,思考如下问题:(一)我与地坛的关系。

史铁生经历了什么重要事情,这给他带来怎样的影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明确:“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

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⑵在经历人生打击后,他无意中进入了地坛并且喜欢去,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坛?明确:

一座废弃的古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投影:

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祭坛四周。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老柏树愈见苍幽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到处的。

玉砌雕栏野草荒藤也都。

茂盛得自在坦荡。

—→ ̄荒芜破败、冷落凄惨。

写地坛古老荒芜的景象有何寓意?(“我”和地坛在生命的本质上有何相似点?)明确:①找出作者在地坛的感受:“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

间,并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

在这段对地坛的描写中,我们看到的“荒芜冷落”、“剥蚀”、“坍圮”“淡褪”、“散落”等词,可以说间接折射作者内心。在地坛,作者看到了地坛与自己的相似之处:四百年风风雨雨,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不就是曾经“最狂妄”而现在没工作没出路的失魂落魄的自己吗?

投影:地坛我荒芜、破败、沉寂残疾、痛苦、迷惘(二)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⒈、分析第二处景物描写:(生自由品读第五节并讨论)

你认为这段景物描写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精彩在哪儿呢?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记住:无论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精彩,都要说出自己理由,说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明确:

(参考)

描摹动态的景物,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来表现渺小生命生存、思索、奋斗的快乐;写“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表明即使短暂平凡的小生命也能创造出生命的辉煌。作者笔下的景物完全细节化了,它们富有穿透力地体现着作者赋予它们的哲理或是。

情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

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明确:从细微处落笔,描写小昆虫的动态和草木的生长,园子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地坛中的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者活动者,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考虑生死,与生命抗争。⑶规律总结:

品评景物描写(投影)明确:品评景物描写要注意:

作者写了什么景?

运用了哪些描写景物的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这些景物传递出怎样的情感?(教师可结合文章相关段落点评)

2、据以上规律**第三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指生读第七节景物描写,其他同学对照大屏幕“品评景物思路”思考解决)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①景物:石门中的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草木泥土落叶。

手法(作用):

排比:六个譬如,层层铺开,增强语势,为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

拟人:雨燕高歌,古柏镇静地站在那里,落叶飘摇、歌舞、坦然安卧,联想、想象:写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加入联想、想象,细节化的景物描写。

中穿插虚写来传神。

景物的特点:

落日是灿烂的,雨燕高歌平添人生悲壮;写苍黑的古柏突出了生命的成熟凝重、从容刚毅、坚强不屈、执著忠诚;虚写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作者把生命痕迹中蕴含的活力、情趣传神地表达出来。④景物传递出的情感:

明确:作者在这里看到日升月落,春来秋往,园中万物生生不息,感到生命的可贵,心境安然自适,他在观察景物的同时也在感悟着生命,我们不难听出作者的心声,即使寂寞也要纵情高歌,即使花叶飘零落叶归根,也要让生命绽放灿烂。

带着这种心胸在去观察,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贯注着“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似的信念。四、小结: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非同寻常的关系。地坛古老而充满生机,让“我”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基本理解,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而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同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

五、作业:

请以《读我与地坛》为题目,把你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要求:⑴联系实际;⑵线索清晰;⑶真情实感;⑷左右。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教案

我与地坛 节选 主备人 时间 2012 11 7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 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 生命 的感悟。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

我与地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2 体悟作者残疾后那种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3 培养珍爱生命 珍爱健康 顽强求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目标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文。今天在坐...

《我与地坛》第一课时

程训令。一 导入 512汶川大 中,有这样一张 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有网友这样评论 孩子,你潇洒的一个敬礼,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坚强 也许3岁的小郎铮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个敬礼的含义,但是,他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当生命遭遇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同样是面对生命的苦难,史铁生又是怎样思考的呢?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