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象意境。
教学课时】:
1课时。作者简介】
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介绍杜甫。
解题】: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活动安排】:
活动一】听读、自读、齐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活动二】再读这首诗,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意境)
3)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全面分析)?请结合诗句分析。(4)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活动三】各小组抽签来领任务,展示给全班同学。可以小黑板展示,也可口头展示。
教师小结】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
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活动四】教师介绍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杜甫诗歌的这种风格。完成课堂作业。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必备欢迎 一 教学案 与 导学案 教学案 与 导学案 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 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 导 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 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 则突出了有 导 之下的 学 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 导 和学生的 学 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参考
课题。设计者 即一个课时学生学习任务的题目。可以是教材上的题目,也可以自己编写,要注明是第几课时。学习目标 即教学大纲要求的目标。一般用语应是 知道 了解 熟记 背诵 掌握 理解 运用 熟练运用 读书指导 主干知识导学 预习导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读书 思考 观察 听讲 回答 讨论 做作业...
导学案 参考
xxxxx导学案。题目用小三字号,黑体加粗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知识链接 可根据实际选用 学习过程 一 课前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预习,组长做好检查 二 课堂合作 1.自主 2.小组合作 展示 3.全班展示交流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三 课堂检测。四 拓展延伸 可根据实际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