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描述一年级“统计”

发布 2023-03-26 07:49:28 阅读 2825

靠船下篙——以简妙提问导引思维走向。

石欧教授讲:教学之外无语言。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数学思考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面对课堂“意外”,提问的简妙可以说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机智。

老师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让学生充分观察,相互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大象过几岁生日?

生2:我想知道大象妈妈给大象什么礼物?

生3:我想知道大象过生日为什么没有生日蛋糕?

生4:我想知道大象的新衣服是谁做的?……

师:(很着急):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吗?不想知道他们给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吗?

生(不情愿):想!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儿童的思维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想象性和开放性。面对“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的空泛提问,学生回答的随意性也就不足为怪。

如果老师把问题改成:“今天是大象的生日,很多好朋友都来参加它的生日宴会。此时此刻,大象最想知道什么呢?

” 这样的提问显得既有童趣,又有针对性,非常简妙,促使学生直奔主题地思考“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面对学生四海无边的回答“意外”,怎么补救才不显得生硬,又给人以和谐之美呢?我以为,抓住时机,靠船下篙,在听了生2的发言后,老师相机提问:

“大象妈妈给大象什么礼物我们不知道,但是从图上我们能看到谁给大象的礼物呀?”从而把学生的思路从与课堂教学无关处引导到核心问题上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流动、动态的教学中,迅速地、有效地对课堂“意外”作出判断并通过简要、精妙的提问来实施调控,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是教学走向简约的必由选择。

顺水推舟——借个性理解牵引整体建构。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个性化的理解往往是课堂教学出“意外”主要原因。正视差异、有效利用差异性资源恰恰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面对课堂“意外”,如果老师能创造性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由点及面,从个别走向一般,一定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着人文气息,在简约中走向深刻。

一年级统计教学案例

一年级 统计 教学案例。本案例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一册第68页的 统计 一节活动一 课前准备好模拟的两个鱼塘,塘中放鱼 四类 若干,塘边放鱼杆若干 每人一杆 师 今天我们要来进行一次钓鱼比赛。比一比,哪组钓的鱼多。今天比赛是小组与小组的团体赛,在进行团体比赛的时候,小组的每个朋友应该怎么...

一年级统计教学案例

本阶段统计是通过学生动手分一分 排一排 数一数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体验收集 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而反映出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填写统计表及根椐图表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解答。在这一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及应用 合作意识,使...

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案例

师 小朋友们,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村委计划给每个同学买一个书包作为儿童节礼物送给大家,但不知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的书包,想了解一下多买什么颜色书包,少买少买颜色的书包。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师 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可是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是多少,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