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学案例

发布 2023-03-26 07:50:28 阅读 1231

亲身经历,感悟生成,谈概念教学生活化。

—《分数的初步认识》

李蕙。设计背景】

上学期有幸参加聊城市举行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执教了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分数”的教学是概念教学,概念教学既要注重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分数的“来龙去脉”,学生才会对学习充满兴趣和动力。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降低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要求”,并指出要“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会、感受和理解”、“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以下是我在感念教学方面的一点感悟。

案例概述】一、课前游戏。

***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绝顶聪明、思维非常活跃,我还知道,越是聪明的学生越敢于接受挑战,对吗?所以***今天是有备而来的,准备了几个字谜让大家猜一猜,敢不敢试一试?

1、一口吃掉牛尾巴(告)

2、一家十一口(吉)

3、一只狗四个口 (器)

4、半个月亮(胖)

5、一人一张口,口下长只手(拿)

6、八字头下一把刀(分)

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聪明,咱们这节课就和“分东西”有关。看来同学们真是名不虚传,相信这节课你会表现的更出色,有没有信心?好,上课。

设计意图:通过猜字谜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拉近师生的关系。]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老师带来了4个苹果,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2)

2、如果把2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板书1)

看来同学们做事都非常的公平,每人分得的苹果都是同样多,那在数学上每人分得同样多,叫什么分?(板书:平均分)

3、如果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一半)这个一半又可以用原来学过的数字表示吗?(板书:?)那应该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分数分数,即是由“分”产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于生活,从学生最常见的生活情境——“分苹果”引入,这是生活的真是显现,学生产生了了强烈的数学需要,分数应运而生。]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半,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各种方法,还可能出现用表示的。对学生出现的个性化的表示方法,进行表扬。

对出现用表示的,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的意义吗?

(呈现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2、的读法和写法。

表示一半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它们画起来都有些麻烦,咱们数学讲究的是简洁美,在数学上还有专门表示一半的数呢,有知道的吗?请大家注意观察,看老师是怎么写的。

谁能说一说老师刚才先写的什么?又写的什么?最后写的什么?

你观察的真仔细,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数。

谁会读这个数?你真聪明,正像这位同学读的一样,在数学上,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指名读、齐读)把掌声送给这位小老师。

3、揭示课题。

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呢?有知道的吗?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在数学上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

4、的意义。

刚才我们知道可以表示一半,那你能找到圆形纸片的一半或者是吗?看谁找的又对又快。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它的的?

师:同学们的方法和他一样吗?为什么要对折?(对折就是把圆平均分成两份)

反例:那同学们看,老师的这种折法能不能找到圆形纸片的。为什么?(这样折不能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师:看来只有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才能找到它的。

**是它的?谁来摸一摸。

这是其中的几份?(一份)这一份是谁的?

看来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建议你沿折痕画一条虚线,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这样是不是就更清楚了?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边做动作边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它的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老师板书。

师:那另一半是这个圆形纸片的多少?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学生在动手折一折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的意义和表象。]

5、动手创造。

师:我们找到了圆形的,那么你能找到长方形的吗?好,看要求。

学生动手。师:请同学们往前看,老师搜集了三位同学的作品,请大家欣赏一下,请这三位同学讲一讲是怎样得到长方形的的。

出示长方形的三种折法:

师:他是竖着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和他方法一样的吗?

他是横着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和他方法一样的吗?

他是斜着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有和他方法一样的吗?

师:同样的一张长方形纸,大家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折法,那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生1:都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

总结: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

拿过来圆形纸片比较,师:这两个涂色部分都用来表示,为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不一样?那它们分别是谁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丰富的表象,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这对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是非常重要的。]

6、判断,引出。

同学们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老师要考考你掌握的怎么样。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占这个图形的。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学习了,就能自己认识,这说明你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强。)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7、创造其他的分数。

师:我们认识了、,你还能再利用手中的纸片创造出一个几分之一吗?

展示:你得到了几分之一?是怎样得到的?(谁还有不同的分数?)

同学们真了不起,创造了这么多的分数,看来分数有很多,是无穷无尽的。

小结: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新事物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拓宽知识,经学生的思维深入,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数的本质属性。]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找几分之一。

刚才我们在各种纸片、图形中发现了分数,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分数,想找一找吗?

1)你们家有几口人?你是全家的几分之一?

2)我们班来了多少名同学听课?你是这些同学当中的几分之一?

2、课件出示**。

看到这些**,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3、处理课本上的情境图,渗透估计意识,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

先出示**估计,再出示线段判断估计的结果)

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估计能力怎么样,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有趣的**。

估计一下胎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一?

估计一下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一?(婴儿的整个身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头长占其中的几份?婴儿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一?)

估计一下**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一?(数一数整个身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这是**的上半身,上半身占整个身长的几份?(3份)那这3份又占整个身长的几分之几呢?()

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好,下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同时也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案例反思】分数的认识》这节课版是青岛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学生对数的概念的扩展,因为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对以后的分数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具体的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努力作出几点尝试:

一、创设生活化的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本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苹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再现生活中“分苹果”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体会到分数是由“分”产生的以及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让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二、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分数的含义。

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新练习,回归生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图体现数学“生活化”,即数学**于数学,用之于数学,设计了“找一找生活中的分数”、“图形中的分数”等等,既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让学生体会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喜悦。

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温丽。教学内容:教科书11-12页,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千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材又将它与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有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千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认识的基础。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现阶段的学生更喜欢动手做,动嘴说,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千,识别各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知道一千是多少,初步学会读、写千以内的数。

2、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千以内过大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精神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一千是多少。

教学难点:正确数一千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一千粒豆子、语文课本。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

为了让农村孩子更了解城市,城市孩子更了解农村,**教育部成立了“手拉手”活动,建起了城乡互助的桥梁。济南市的一所小学和我们这里的一所小学也成立了互助小组,我们这里的小朋友去济南了,看他们下火车了。(课件出示信息窗1)。

乐乐与欢欢很快结成了好朋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从中你又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教学案例一年级

5以内的加法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 上 第44 45页例题,试一试 和 想想做做 1 6。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这是学生学习加 减法及其计算的开始,引导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 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

一年级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 unit 3 toys lesson 1 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陈金波。一 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本课6种玩具名称 car,plane,train,doll,bear和ball,做到发音基本正确。2.能够说出本课的儿歌。3.能够使用i h e a 和i like 等句型简单表达...

一年级教学案例

合作 教学案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