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中关村第四小学郑梅钦。
分类》北师大版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页。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小学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一方面对于自己物品的整理分类等能力、习惯还在培养阶段,另一方面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参与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尤其是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查找到日本小学关于“分类”主题学习,这部分内容占据3年级学习的一个单元,并且和日常的实践互动等紧密联系,还特别重在于与其他人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在每一课的趣味分类之后,有着进一步的小问题:“将自己的想法和朋友的想法比较一下看看。
”问题旁边写着这样的提示:“大家都是如何分类的?分类的线索有什么不同?然后,寻找彼此想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吧。”
在这一页里,还用浅绿色框框,特别标出了一个“重点”,这个“重点”的标题是“互相商谈很重要”,内容是这么写的:“在听朋友意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朋友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哪儿是相同的?
哪儿是不同的?对朋友的意见,有不同的地方,就提出疑问吧。互相商谈,对于相互理解彼此的思考方法十分重要。
”分类“单元学习的核心还在于:
1:在思维方式上,可以学会尊重不同意见的人。当对方与自己想法不一时,并不是因为对方错、自己对,仅仅只是因为对方与自己的“分类”方式不同,所以思考方法会不一样;
2:在日常生活上,学会“分类”,能够有效地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用品和时间。例如:
将自己的日常用品分门别类存放,生活就不会零乱,需要物品会很容易找到;另外,学会将一天中要做得事进行“分类”,就会懂得轻重缓急,有效利用时间;
3:最后,“分类”其实还与一个词息息相关,那就是“细节”。我们常常说日本人做事认真,十分注重细节,而这份“细节精神”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正是通过“分类”的手法培养出来的。因为“分类”分到最后,就是“细分”和“微分”,这些“细分”和“微分”,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细节精神”。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但对于分类学习的深度思考、进一步的探索,对于学生的成长、长期的人格培养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分类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还有意识地引导彼此互相交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分类标准,尊重他人的想法。
在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侧重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分类活动,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案例一年级
5以内的加法 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 上 第44 45页例题,试一试 和 想想做做 1 6。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这是学生学习加 减法及其计算的开始,引导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 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
一年级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 unit 3 toys lesson 1 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陈金波。一 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本课6种玩具名称 car,plane,train,doll,bear和ball,做到发音基本正确。2.能够说出本课的儿歌。3.能够使用i h e a 和i like 等句型简单表达...
一年级教学案例
合作 教学案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