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的加法》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一(上)第44-45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1—6。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这是学生学习加、减法及其计算的开始,引导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在此之后,学生要学习加、减法的计算和解决加、减实际问题最基础的知识。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实际情境的观察、理解,利用已有的“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认识,引出加法算式,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二是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自主探索计算结果并逐步掌握。
三是把解决问题与计算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不再陌生,比如用数数、数手指等方式计算出结果,可以说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出结果,但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以及完整地表达图意还比较欠缺。因此,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用前面学到的10以内的数的分与合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通过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算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验分与合的思想,并能正确地计算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简单说明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使学生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加法的意义,利用分与合计算得数是5的加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加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出示2-5的分与合(不完整的格式)。
呈现后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然后全班**车边交流边填空。)
设计说明:以5以内的分与合的复习导入,为下面计算5以内的加法计算作好准备。】
师:这是我们前面学习的5以内的分与合,今天我们要用它一起来学习新知识。
揭示课题:5以内的加法。
师:5以内的加法你们会吗?(举手,调查)真棒,这么多小朋友已经会算了。那么加法表示什么含义?什么时候要用到加法呢?(板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
逐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交流。
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原来有2人在浇花,又来了1人)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图意。
设疑:现在你能提一个问题吗? (一共有多少人?)
引导:把这三句话连起来就可以完整地表达这幅图的意思了,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自己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认识加法。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3人的?(合)
师:2人和1人合起来是3人,在数学上可以用加法计算: 2+1=3 (板书)。
说明:“+加号,它代表一种计算方法——加法。
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算。(手势)
这道算式读作:2加1等于3。
提问:从图上看,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3呢?
完整地说一说:2+1=3表示什么意思?
提炼: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要把原来的一部分小朋友和又来的一部分小朋友合起来。(手势跟进)
3、理解算法。
师:怎样算2+1等于几呢?
引导学生看图数一数,想一想2和1合成3。
4、教学试一试。
接着出示另一部分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交流。
师:看图上现在有几人在浇花了?(3)又来了几人?(2)一共有几人?(5)
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图意。
师:求一共有几人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算式吗?
板书:3+2=5
追问:为什么用加法算?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算的?
5、回顾小结。
刚刚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同桌互说)
交流并板书:1.说图意 2.列算式 3.算得数
6、联系生活举例(百宝箱:变小魔术)
过渡:你能用刚才学到的三个步骤继续来解决问题吗?
铅笔:动态演示左手有2支,右手有1支,一共有3支。
桔子:动态演示左手有2个,右手有2个,一共有4个。
花朵: 原来有4朵,又添1朵,一共有5朵。
先让学生完整表达,再说一道加法算式。
自己观察身边的场景,举例,同桌交流。
提问:刚刚我们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回顾这些问题,你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发现:都是做的加法。
追问:为什么都用加法来计算呢?(手势跟进)
感悟:因为要求一共有多少?都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加法”,要求一共有多少,就要把两个部分合起来。
设计说明: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载体,不改变教材意图,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并感知加法的意义。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引导、语言的交流表达等活动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考步骤,让学生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并通过大量举例引导学生从具象走向抽象,又从抽象走向具象,不断感悟加法的本质意义。】
三、巩固提高。
1、说一说(想想做做第题)
让学生完整地看图说三句话,再填写算式。
比较第4题三个算式有什么变化?
2、 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照样子:先画几个○,再画几个○,合起来是几个○。
3、比一比(想想做做第题)
看谁算得快!第5题发卡片、送信(游戏)。
你会把学过的这些算式按顺序排一排吗?学生排列,交流想法。
4、写一写(想想做做第6题)
看谁的加法算式写得好!
5、想一想 □ 2 □ 3 □ 4 □ 5
你会按顺序写出来吗?
6、编一编。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加法问题生活中还有很多,你会联系生活编一编?(三句话)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说明:利用学生能够已有的学习经验——10以内数的分与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为了巩固计算,采取多种练习形式,由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综合,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实践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成功的快乐和价值。
这样的练习实而不乱、活而不死,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在“用”中得到了有效的反馈。】
四、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这幅图还能写出哪道加法算式呢?下节课我们还可以研究什么?我们下节课一起学习。
一年级教学案例
一年级下册 unit 3 toys lesson 1 教学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陈金波。一 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本课6种玩具名称 car,plane,train,doll,bear和ball,做到发音基本正确。2.能够说出本课的儿歌。3.能够使用i h e a 和i like 等句型简单表达...
一年级教学案例
合作 教学案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的目标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通过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而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
一年级教学案例
亲身经历,感悟生成,谈概念教学生活化。分数的初步认识 李蕙。设计背景 上学期有幸参加聊城市举行的优质课评选活动,执教了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课,分数 的教学是概念教学,概念教学既要注重数学活动的结果 数学知识的教学,又要注重其发生 发展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了解分数的 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