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年级教学疑问 (1)
一、“数一数”单元教学目标过于单一,内容单调,能否将其与“比一比”单元合并为一个单元。
一)为什么将“数一数”和“比一比”两部分内容分开编排。
数一数”“比一比”以及“分类”三部分内容在原通用教材中均编排在“准备课”一个单元中。实验教材将它们分开编排,主要基于如下考虑。
1. 在入学前,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为了多方位地了解学生数数、认数的情况,“数一数”单元编排时在原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场景,丰富了情境中的资源,将人物数量增加到20个,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其已具备知识的机会,以便教师在今后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数一数”单元的内容虽然简单,但作用是很重要的,它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非常有帮助。
2. 比较和分类是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内容,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为了充实学生的相关知识,编排时,在“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短、比高矮等具体量的比较,构成“比一比”单元;在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内容,构成“分类”单元。
综上所述,各部分内容分开编排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数学知识。
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 这一单元反复让学生数图中事物的个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
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教师把主题图制成课件,使人物和情境动态化,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很感兴趣,也愿意数画中的事物;有的教师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边画边请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有几个;很多教师还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室、校园里的事物,将数数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
2. 如何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数,也不要求学生认识1-10各数。只是让教师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会认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按要求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2、一年级教学疑问 (2)
二、在本册教材**现了“从左数……”从右数……”的要求,但是学生尚未正式学习左、右的概念,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是否会太难。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左右的正式教学安排在一年级下册进行。但是在一年级上册的某些习题**现了“从左数……”把右数的……”等要求,很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其实,这里说的左右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仅仅是指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确定左右。
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线索──左手、右手,左眼、右眼以及写字、读书的顺序等日常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进行判断。如果个别学生判断困难,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例如,“给图1中从左数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也就是从你的左手边数第……”以帮助学生明确题目中左、右的含义。
3、教学设计(1)长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做一做及练习一题。
教学要求: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学生通过操作学会
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学具准备: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 引导观察
谈话: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 交流、汇报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设计说明通过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板书:长、短
二、**比较长、短的方法
1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 小组合作**方法。
3 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
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比物体长短的方法,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短的认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ht〗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学生结组活动,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长短,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1 投影出示练习一第6题图,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 投影出示练习一第5题,并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说出比长短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 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 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 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 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 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全课小结(略)
整理学具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组成部分,有序地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教学设计(2)加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 出示数字,读数。
3 按顺序填数:
设计说明通过复习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知
1 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用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通过演示,加上手势,初步渗透加法的含义。引导学生交流,培养交流的意识。)2 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由直观图抽象出数的计算,使学生感知加法的含义,并知道认识加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 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可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1+2=3。
通过观察,得出1+2=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联想,进一步感知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操作。 汇报交流
2 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第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述,边摆边说,学生独立操作,从中体验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
)3 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 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通过看算式,摆小棒,进一步理解加法含义。)
让学生借助于熟知的生活事例学习数学,使学生初步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周围的事物,从而充分体现数学**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略)
5、教学案例(1)分类。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分类”这部分内容的是入学才一个多月的孩子,课堂学习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于幼儿园的学习和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
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在规律。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同时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学习习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觉得教学中要着重作好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评价儿童分类能力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
2)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动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时不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要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物投影:各种学具杂乱地摆放。说说怎样整理?
2、师:生活中像刚才这样,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在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将学生平时经常使用的小棒、小正方体、圆片、三角形、数字卡片等学具乱放在一堆,使学生自然产生收拾整齐的欲望,他们按平时的习惯把相同的学具放在一起,经过这样的整理,感觉不仅舒服,更重要的是方便学习。这时再引入课题,能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分类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体验分类。
1、看书本第38页主题图,说一说这些文具是怎样摆放的?
教材中五颜六色的主题图,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一主题图,小朋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一场景,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都乐于看,乐于说。学生很容易发现相同的文具放在了一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我又特意设计了观察超市这一教学环节。
]2、**超市录像(水果区、蔬菜区、电器区等商品摆放情况),观察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
问:(1)老师想买个大西瓜,该到刚才哪个地方买?
(2)这样安排摆放有什么好处?
3、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
《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观察超市、说一说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活动:完成书本第39页“做一做”:
1)先独立分一分水果**,再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几种分法。
板书:按颜色分、按形状分、按水果种类分)
5、教师小结并板书: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
在学生已有对单一标准分类的认识基础上,从游戏“分水果”这一有趣的情境出发,为学生每人准备这样一套漂亮的水果**,激发学生的**欲望,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发现了方法时,孩子们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时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着观察、思考、表达、交流、比较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加深了对“标准不同,分法就不一样”的认识。]
一年级教学
上课铃声响,安静等待老师进课堂。请你跟我这样做 我就跟你这样做。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老师说 小脑袋,学生说 多思考。1 师 1234生 坐好位置。2 师 抬头挺胸 生 看黑板 师 对面的同学看过来!生 这里的节目更精彩!3 师 谁坐好?生 我坐好。这个可以灵活用。...
一年级ZCS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必备欢迎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观察课文插图,能用一句话叙述自己看到的事物。2 学会z c s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三个整体认读音节,学会声母与单韵母拼读及带调拼读音节。二 过程与方法。1 观察 鼓励学生用自己编的顺口溜来记住声母的音和形。2 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适...
一年级教学设计
十几减9 教学设计。纳雍县雍熙第一小学徐鑫。教材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p1的例1,p2 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样,20以内退位减法对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计算和其他领域的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是小学数学最为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