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3 4单元导学案

发布 2023-03-01 08:58:28 阅读 1695

七年级语文教学结构改革导学参考。

第三单元。11. 春。

学习目标】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2. 读读你勾画最美、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美在**?精彩在**?

重点难点】重点: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2. 读读你勾画最美、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美在**,精彩在**?

难点:读读你勾画最美、最精彩的句子,说说它美在**,精彩在**?

预习指导】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注释。

2.反复诵读课文,勾画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作一些旁批。

3.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积累。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酝酿抖擞应和黄晕( )

liáo( )亮 hōng( )托朗rùn( )wǎn( )转。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欢欢喜喜的样子。

2)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3)比喻姿态优美。

4)舒展、活动。

5)明朗润泽。

6)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7)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知识勾连】七年级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简单的写景散文,可以调动他们的记忆,还可以结合第一单元《散文诗两首》学习。

教学建议】一、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已有自己的看法,但对文章的内容没有具备概括和分析能力。虽能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但对散文的学习方法尚不熟悉。初一学生抒情感悟较低,教师要对学生作好引导,引导他们对写景散文写法的学习。

2.建议课时:2课时。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教师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文段。

2)教师以文画画。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学生说话训练导课)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 ,你喜欢哪个季节?

导入二:(情景导课)先**一组春光图,在优美旋律的中,教师激情导入: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春景,会让你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本堂课我们将走入朱自清的春,细细赏读作者的生花妙笔奇在何处。

环节二:课堂**。

1. 本文是描绘江南春景的散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几部分?

突破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答案:盼春(1)、绘春(2-7)、赞春(8)

2. 速读绘春部分,思考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突破方式:a.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b. 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答案: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作者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

3.重点文段品读:自选一副图品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突破方式:a.教师以春草图为例,交给学生品读方法。(抓动词、色彩词品读;从调动感官品读;从景-人-情品读)

b.小组自选一幅春景图多角度品读。 (采用读、赏、析、说相结合的方式,人人参与)

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学法后,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用勾划、读读、说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

c.小组分享交流。

d.集体朗读。

4.品味语言:请同学们交流自己勾画自己的最美、最精彩的句子,体会美在**,精彩在**。(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用勾划、读读、说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

突破方式:a. 学生先独立整理自学内容。

b.学生举手作全班交流发言,美读句子。

c.师生共同归纳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

春》的语言非常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可品味的地方很多,如文中动词的运用、句式的变化、口语的穿插……都是很有味道的。

环节三:目标检测。

1.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闹飞)着。

小草也青得___刺逼)你的眼。

山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2.按要求默写课文。

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

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

3.古人描写景物,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粗字是从人体感觉的哪个角度写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 (

两个黄鹂鸣翠柳。 (

踏花归来马蹄香。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处处闻啼鸟。

天街小雨润如酥。 (

环节四:拓展延伸。

建议一:组织语文活动(《春之声》诗文朗诵会适合全体学生)

建议二:写一首小诗《春适合中等水平)

建议三:比较阅读:比较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著名诗篇《春夜喜雨》与春雨图中的雨的描写,写一段阅读感悟适合层次较好的学生)

环节五:学习反思。

1. 散文重朗读,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朗读结合在学生学习中,更好地做到以读带学。

2. 目标检测题略显简单。

素材链接】1. 描写春的成语和诗词flash素材。

2. 朱自清《春》***配乐朗诵。

3. 朱自清生平**素材。

11春。同课异构)

学习目标】1.积累词汇: 蓑衣斗笠朗润酝酿婉转应和嘹亮黄晕舒活抖擞繁花嫩叶花枝招展。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描写了几幅春天的图画。

3.归纳出每幅图画的特点,选择一幅仔细欣赏。(从内容到写作手法)

4.朗读,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1.概括课文的几幅图画及其特点。

2.赏析文中写景状物的精彩句子。

3.学习写景的方法。

4.背诵课文。

预习指导】一、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

二、阅读课文,完成预习。

1.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解决。

2.第二遍:小声慢读课文,概括课文的描写了几幅图画及其特点。

3.第三遍:默默品读课文,赏析精彩的句段,提炼写景的方法。

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

蓑衣斗笠朗润( )婉转( )应和( )

嘹亮黄晕酝酿抖擞 (

2.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一项( )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c.看,像牛毛,像花针。

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树叶儿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知识勾连】

如何描写景物,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我们知道了要用上一些修辞手法。除此以外,还有哪些技巧,《春》将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写作技巧。

教学建议】一、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这篇课文是写景的经典。学习本文,重点不在**它写了什么,而在它是怎么写的。加之文字优美,生动,学生都喜欢读。

教师可采用朗读法,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他们去体会文字的精美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建议课时:2课时。

3.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并给予学生朗读指导。

二、课堂流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现在正值深秋时节,大家感觉这天气怎样?那这个时候,你最想念哪个季节呢?

(学生答)喜欢春天的同学,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描绘一下你所想念的春天。多美的景象啊!大家想不想再感受一下春天呢?

那我们就赶快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去踏青看春吧!

导入二:春》是朱自清先生写景的经典作品。文中的春天活泼可爱,可知可感,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一起去分析,学习。

环节二:课堂**。

1.了解作家作品。

突破方式:1)由一组同学完成。

2)先请一位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作讲解。

3)本组其他同学再作补充。

2.字词理解。

突破方式:1)由一组同学完成。

2)一位同学订正预习检测1.并补充字形和词义。

3)其他同学补充。

3.本文描写了几幅春天的图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突破方式:1)老师示范引导,如“春草图”。

2)学生概括其他。

4.以春草图为例,引导学生朗读、分析课文。

突破方式:1)朗读春草图。读出了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里读到的?这些词应该怎么读?

2)请一同学示范,老师点评。教他们怎样评价。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从“偷偷地”“钻”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这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小草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它们无声无息地挤破土层,奋力生长的情态。“偷偷地”要轻读,而“钻”要重读。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蝉和贝壳 导学案。审定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郭加春编写隐珠街道办事处中心中学郭加春。教学目标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 自然流畅的风格。2 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教师寄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执笔 刘晓玲审核 语文组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编号 课题 黄河颂 课型 文言文课时 学习目标 1 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 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教学过程 独...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习目标。1 学习在生动的描写中寄寓丰富的感情的写法 运用摘记的方法分类摘抄文中含感情的句子。2 熟悉课文内容,深入 文章主旨,感受作者的情感。3 了解课文 乐 和 苦中带涩 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来。一 诗中柳。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 寒食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