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2-02 20:58:28 阅读 1426

《渔歌子》

福州市钱塘小学刘熠。

教学目标、

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并背诵《渔。

歌子》。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它的词牌叫---

渔歌子,(提前写好)齐读课题,渔歌子又叫《渔父》《渔夫乐》《渔父曲》,”子”就是曲的意思,在这里读第三声。再读一次。二、初读诗词,读准字。

1.这首词是唐朝著名诗人张志和所作,“渔歌子”既是词牌也是这首词的题,能表现词的内容,《渔歌子》会写些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指名读,老师评价。

2.这几个词是今天的生词,谁能读准确?

鳜鱼。鳜鱼见过吗?这就是鳜鱼。(课件出示鳜鱼)学习生字词可以通过形象来记住它。②箬笠、蓑衣。

知道什么是箬笠和蓑衣吗?

学生说出意思。你怎么知道?(学生说看书本)同学们也在书本上找找。这叫什么?(注释)这个同学教了我们一个学诗词的方法——读注释。

这就是箬笠和蓑衣(课件出示两个图)现在,在农村还可以见到它的。原来学习生字也可以在生活中。3、一起来读一读诗句。(全班齐读)三、精读诗词,读出诗意。

1.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认识吗?他是张志和的好朋友。他这样称赞《渔歌子》“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词,词中有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用横线划出。学生默读。

谁来说?(学生汇报)(在词中变红。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说到哪个景物随机理解。果然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景物我们读全了。看,诗文对照,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画面是这样的吗?

2.色彩。是的,读着渔歌子,我们一定能看到一幅五彩斑斓的自然风光的。这个画面里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还有鲜活的形态,美好的气味。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这首词,你能读到哪些生动的画面呢?选一处把它说的具体一些。

a先请看第一句词,如果我把它变成这样:__的西塞山前___的白鹭___地飞。或者是这样:

__的西塞山前___的白鹭飞得___你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句子来说一说吗?生:青翠的西塞山前美丽的白鹭自由地飞。

师:你让我看到了西塞山的色彩和那白鹭的形态。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高大的西塞山前一群的白鹭高高地飞。

师:那一群高高飞起的白鹭,让我想起了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生:雄伟的西塞山前成群结队的白鹭飞得很高。

师:成群结队的白鹭,扇动着它洁白的翅膀从西塞山前飞过,听!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白鹭的叫声。师:那是它们在仰天高歌。生:我听到了白鹭翅膀的声音。师:你听到了画面里的声音。

b西塞山前白鹭飞。谁能看着诗句,自由地说一说?

多么生动的白鹭呀!

那青山把白鹭衬得是那样的洁白无暇。

像这样,你选另外三句也说一说,注意说出你仿佛看到的声色、动静、形态、气味……桃花流水鳜鱼肥。

生:美丽的桃花,清澈的溪水,溪水里有许多肥肥的鳜鱼。师:

一阵风吹过桃花,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谁再来说这句。

生:一阵风吹过,桃花的花瓣纷纷飘落下来。微风带来了一阵桃花的香气。

流水中有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

师:你们看那鳜鱼,在水中会做些什么呢?会不会听到什么呢?谁再来说。

生:一阵风吹过,桃花的花瓣纷纷飘落下来。微风带来了一阵桃花的香气。流水中有肥美的鳜鱼自由自在地游着。时而游戏,时而跃出水面。扑通一声跳入水中。

师:真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青箬笠,绿蓑衣谁来说。

三、四句?生:渔翁穿着绿色的蓑衣,带着斗笠在船上钓鱼。师:真是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就算微微的斜风蒙蒙的细雨,渔翁也不须回去。师:渔翁此时沉浸在如此美景之中不须归,不愿归。

谁来给我们完整的讲讲渔人张志和笔下的美好风光。

生1:在云雾缭绕的西塞山前有几只白鹭缓缓飞过。粉红色的桃花盛开了,河水静静的流淌着,时不时还有几条鳜鱼蹦出水面,溅起几朵水花。

你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美景。

生2:微风拂过,桃花露出笑脸,美不胜收。不时有几条肥美的鳜鱼跳出水面,泛起层层波纹。这美景就像置身世外桃源。那画面是那么宁静而又充满活力。

生3:云雾环绕在西塞山前,一群白鹭悠然自得的飞过。桃花前的水静静的淌过。

不时跳出几条肥美的鳜鱼,激起层层波纹。)通过你们的描绘,图上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还有鲜活的形态,美好的气味。看!

这幅图变得鲜活起来,(课件出示有色彩的画面)所以你一定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词?(学生:赞美、向往、喜欢……)

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仿佛看到了你们心中的田园画了,一起来读。而诗人张志和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渔歌子》,(课件放吟诵)学生欣赏。

吟诵根据词的平仄,现在我们已经很少有人会了,大家听一听,感受感受。

师:现在,我们读词可以这样说唱。(现代的歌曲说唱版)愿意试一试?边说我们可以边在桌面上轻轻打节奏。请全班的男生一起来说唱起来吧。

还可以这样歌唱(现代的歌曲唱版)

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女生的歌声一定很动听,请全体女生来唱唱出这美景。

四、品读诗词,读出诗蕴。

1.面对如此美景你愿意归去吗?(问一两个学生)张志和呢?(也不愿归去)你们怎么知道?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虽然画面中留给我们的只是“青箬笠,绿蓑衣”一个背影而已,但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想象到他脸上的神情,是怎样的?(陶醉悠然自得)

3.原来“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的是一份悠闲和自在。

渔歌子就是渔父的歌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形象。请大家看屏幕,诗经》里有这么一句《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另外一个唐代的大文学家柳宗元也曾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渔翁垂钓”常常做为古代文人墨客笔下归客隐士的形象代表。箬笠,蓑衣也成了渔翁最典型的造型。

虽然湖面上吹着略带寒气的风,还下着斜斜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生读)

4.他不愿归去,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怕他在外流连忘返,写了一首渔父词送给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5.会读了,了不起,读懂了,更本事。你们读懂了吗?哥哥叫弟弟干吗?

(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你要记得回来。)你们怎么知道?6.若此时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来劝劝大家,我用词来劝,大家也用词来答。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回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回应:斜风细雨不须归。

7.师:为何不归呀?哥哥知道答案吗?(生:因为这儿的风景太美了)他---不想回去。

8.同学们,诗词不但为了写景,有时更为了抒情,抒怀。在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记载“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每次垂钓都没放鱼饵。)

张志和志不在鱼,那他志在什么?(志在什么?回答:美景、山水。没有回答到悠闲自得)

生:山水、悠闲自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山水、悠闲自得……)

师:是啊,张志和不仅钓到了美丽的风景,更钓到了一份---悠闲自在(生答)

张志和“不须归”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张志和(出示:作者简介)

师: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板书)。

让我们像他一样,静静地坐着,任清风拂面,任细雨沾衣,一同来齐诵——《渔歌子》,生读。

渔歌子山水美景悠闲自得心志平和。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设计。当阳市东门小学张亚玲。教学目标。1认识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渔歌子 3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词所描写的意境,并注意古词的语言的丰富意蕴,学习...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景 后 闲 情千百年。渔歌子 教学反思。喻玲。唐代词人 画家张志和的 渔歌子 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江南水乡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浓淡相宜,画面动静结合。整篇文章给人的感受就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这样美的景,在对孩子教学时不应该轻描淡写,停留在粗糙的...

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南京廖华 渔歌子课堂实录 2016.11.3李艳 渔歌子 美读古诗文课课堂实录 师 下午好孩子们生 老师好 师 首先让我们静静的来欣赏一首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在刚才的这段 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生 若隐若现的山生 白鹭在水上飞 生 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师 看来大家都看的非常仔细生 我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