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分析

发布 2023-02-08 22:29:28 阅读 1790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分析。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分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家还记得吗?(忆江南),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有哪一组愿意的吗?(嗯,同学们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所谓的词牌名就像我们唱歌时用的“普”一样,我们用同一个普可以唱出很多的歌曲,那我们我们接触的词牌名也是一样,用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出很多的词,唯一不同的是:有些词牌名可以反应词的内容。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很有才,在他16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才华横溢,那是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折子,是有关治国良方的,皇上看了,特别高兴,表扬了他:“汝乃奇才也,天下诸生皆有汝之才,乃我大唐之宏福也”,就给他赐名为“志和”就是用他的志向维护天下之和平。可好景不长,作为大文豪的他,写文章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从而激怒了皇上,就被贬官了。

他觉得很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一气之下就堕入了空门,成为了一个和尚,方丈赐名为“玄真子”,他也很喜欢钓鱼,因此人们又。

第1页。叫他“烟波钓徒”,在他做和尚的某一天,不小心又激怒了方丈,受到了方丈的无理批评,他很生气,当时天正是“斜风细雨”,他戴着箬笠,身披蓑衣,拿着渔具就去钓鱼了,当他钓到美味可口的“鳜鱼”时,心情特别好,心情越好,烦恼就没有了,他马上赶回寺院,拿出笔墨,写下了这首词“渔歌子”,就是要告诫后人,当我们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就去钓鱼,钓鱼可以让你悠闲自在,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可以让你忘记烦恼,此乃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

二、新课教学。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吃透这首词出示小黑板:

1)教师范读、领读。并认识课文的生字。

教师范读后,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这首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举手询问老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我发现大家对一下字有些难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小黑板认识难字。

)2)学生齐读,小组分读。2、**并茂,感悟词义。

1)出示**,引导学生看“箬笠、蓑衣”等**,(同学们:你们知道“鳜鱼、箬笠、所以”吗?从而出示**。

第2页。帮助学生理解)

2)知道看课文插图,从上而下,依次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

3、师生共解词义,采用方法为提问法。(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桃花盛开、河水涨满的时候,鳜鱼又美又肥。打鱼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打鱼也不必回家。)

三、熟读成背,升华词的意境。

大家知道吗?为什么画面是朦朦胧胧的啊?(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我想是斜风细雨所造成的,大家回忆一下:

在下着毛毛细雨,微风轻轻的吹着,放眼望去,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此时到处一片清丽、优美和宁静。有人曾说过:朦胧是一种美,叫做朦朦胧胧的美。

这首诗描写了钓鱼人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的生活情趣。)所谓的“悠闲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做人就要悠闲自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这同时也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道。现在我们带着这悠闲自在之情再读古诗。

人人都想有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不是上天给我们的,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奋斗、努力。我们只有大脑充满智慧,我们才有可能去享受更大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的学习个方面。

第3页。的知识,为我们以后充满自由的生活而努力吧!

第4页。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 说课稿。年级 四年级版本 人教版。四坝镇九年制学校张玉萍。我说课的题目是 渔歌子 下面我就从教材 目标 教法 学情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一 说教材。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依据课程...

渔歌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南京廖华 渔歌子课堂实录 2016.11.3李艳 渔歌子 美读古诗文课课堂实录 师 下午好孩子们生 老师好 师 首先让我们静静的来欣赏一首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在刚才的这段 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生 若隐若现的山生 白鹭在水上飞 生 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师 看来大家都看的非常仔细生 我还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 教学设计说明。吴海燕。一 说教材。本课所在单元是第六单元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体会乡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