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两首 鲁教版四年级上册

发布 2023-01-31 11:10:28 阅读 9722

b. 伙伴,你觉得李白是怎样的心情?板书:孤独。孤独忧伤的语气要低沉一些,缓慢一点。练习朗读。

c、李白为什么会孤独,会忧伤呢?一起来了解一下李白当时的处境,写作的背景。

铺垫:他想通过自己文采获取一官半职,为国家效力。但是一直都未实现,所以郁郁不得志!

二)细读诗文,理解含义。

1、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李白很孤独?(重点理解高飞尽,独去闲,第一句诗的含义。)

2、寂静的山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片云,此时此刻有谁愿意懂李白的心,留下来陪陪他呢?(敬亭山)

3、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同样看着李白。孤独的山看着孤独的人,孤独的人看着孤独的山,--相看两不厌,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4、此时李白深情的看着敬亭山,轻轻的说:“”

敬亭山也深情的看着李白,轻轻的说:“”

把要说的话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强调学习方法:读书时,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这是学习的好方法。)

5、学生汇报之后,老师引读。

预设: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有你足够了!

连白云和小鸟都不离开我了,只有你愿意留下来陪陪我。

我们两个孤独的好朋友在这么清静的地方,真是---

敬亭山也想对李白说:“”

6、指导背诵。

四、回顾总结: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熟练朗读《望洞庭》

4、搜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赏景:众鸟高飞孤云独去敬亭山

悟情:孤独、寂寞、

学法:拟人。

第二课时。知识链接:洞庭湖:

全国第三大湖(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湖中有山,取名君山,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原名洞府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

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这浪漫神话传说,不足为信。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改名为君山。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读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想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洞庭湖。

预设: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2、师介绍。

二、初读感知。

1)边读古诗,边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也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在书边写一写。

2)全班交流。

3)点拨引导:中心问题。

a.观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b.我们通过读诗看到了什么景色?c.诗人运用的什么表达方法来写景抒情?

4)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配乐。四、回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了哪些收获?

展示自己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五、作业小超市。

1、练习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朗读背诵积累园地中的诗句、词句。

板书设计:赏景:湖光秋月洞庭湖君山。

悟情:平静平和喜欢。

学法:比喻。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课题与教学内容。26 古诗二首。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技能教学目。1 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学会 卢 棱 僵 哀 四个生字。2 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经历反复诵读,读中感悟 交流讨论的过程,过程方法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学习体会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想象诗句所描绘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两首》鲁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古诗。2 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3 能依据古诗描写的意境,仿写一篇文包诗,能从文章字里行间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到作者对儿童的赞赏 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

四年级上册5 古诗两首

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注释 1 题 书写,题写。2 缘 因为。1.题西林壁 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西林寺墙上的一首诗。诗中说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是各不相同的。诗人之所以 不识庐山真面目 是因为身在这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