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设计

发布 2023-01-24 10:41:28 阅读 9785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送别诗。学习前先认识两位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这两首诗在题目、内容、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幻灯片出示)

诗题的形式相同。

内容上都描写了美景。

情感上都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这节课,我们将用一读二吟三诵的方法学习《古诗两首》,同学们有信心吗?

一读。学古诗,首先要朗读。

一)读准读顺。

1.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2.出示生字和多音字(根据字义说读音),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3.这些字跑到了古诗里,你们还能读准吗?老师请两个同学来读古诗。

4.让我们齐读古诗。

二)读出美感。

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顺,还讲究音韵美和节奏美, “平长仄短”的读法能显现出这种种美。

1.介绍“平长仄短”。

普通话中的。

一、二声一般叫做平声,三、四声一般叫做仄声。平声读得拉长,仄声读得短暂,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

2.第一首诗老师已经标上了平仄的记号。听老师朗读第一首诗,感受一下平长仄短,可以跟着小声读。

3.读得怎样了?有没有信心给同学读一读?读得好的可以做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4.感谢我们的小老师,全班再齐读一次。

5.同学们读得真好,下面试着给第二首诗标上平仄的记号。注意:平声用“-”表示,仄声用“∣”表示。

6.你们都标好了吗?来看看标得对不对,不对就马上改正,看谁的动作最快。(出示平声和仄声的标记)。

7.改好后,请同学们像老师刚才那样读出“平长仄短”,自己读起来吧。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现在男女生比赛,女生读第一首,男生读第二首,看谁能读出美感?

师评价:女生读出了音韵美和节奏美,表现得更棒。男孩子也不要气馁,相信你们在下次比赛中能够胜出。

8.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古诗两首》,注意读出平长仄短,读出美感。

评价:同学们读得真好。

三)读出情感。

1.平长仄短除了能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的时候的情感。

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一种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那么仄声呢,正好相反要传达的是一种压抑、低落、甚至悲伤。所以,我们的平仄标记,也就形成了一条情感线。

2.让我们看着平仄标记,读出诗人起起落落的情感来,先自己读起来。

3.读完了吗?请男生派个代表读第一首,再请女生派个代表读第二首。

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好在**?

好,让我们像这个男(女)孩子一样读出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来。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诗也是品诗,是对读诗的深化,要诵出诗的情性,品出诗的情感。

二吟。现在老师带大家吟诗三品。

一) 品物境。

品物境就是通过吟诗,想象出诗歌描绘的景物、画面,也就是“想象画面,品出物境。”

1.老师吟读(改为录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仔细听,哪些语句可以让人看到美丽的景色?

预设一: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而孟浩然又是在柳如烟、花似景的阳春三月出发,所以一路上是享不尽的人间胜景。

来看看三月时的扬州。(幻灯片出示扬州三月时的**)

所以一吟到“烟花三月”,我们仿佛看到什么?

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繁花似锦。 )

2.你还从什么语句看到了美丽的景色?

预设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让我们吟读这句诗,边吟边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3.这景色真美啊!让我们也来吟读一番。

先自由吟读,再请女孩子吟读前两句,男孩子吟读后两句,全班吟读。

4.自由吟诵《送元二使安西》,边吟边想象画面。

小组内交流,你吟出了什么画面?根据派代表回答。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诗人举起酒杯,对元二说:朋友,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4.全班齐吟《送元二使安西》。

二) 品情境。

品情境就是在吟诗时抓住字眼来体味诗人的感情,也就是:“紧扣字词,品出诗情。”

1.刚才我们感受了两首诗中都有美景,但两位诗人的心情如何?(不舍、不忍离去)

2.那我们来扣词品情。(幻灯片出示)

听同学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哪些字能看出李白对友人是依依不舍的呢?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

按理说,江南三月,风景如画、气候宜人,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 “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

4.当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只留下李白一人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猜猜他站了多长时间?(很久很久)从哪个字知道?(尽)

师:那船消失后,李白是不是掉头走了呢?

生:不是。师:理由,从哪个字知道的?

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唯”

师:朋友的船影都已经消失了,却还呆呆地痴痴地看着朋友远去的方向。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没有。师:我也没有,以目相送,眼睛里包含着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5.那王维则是以什么来相送?

生:以酒相送。

师:你从哪句知道的?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妙?

“更”用得妙,表明酒已经劝了多次、尽了多杯,这依依惜别之情虽只字不提,但都见语言外。)

6.李白以目相送把好友送到繁华的扬州,而王维以酒相送把好友送到萧条的安西。(课件展示)

师:李白与王维虽然都是依依不舍,但是他们的心情略有不同。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繁华的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

而元二要去的是萧条的安西,面对着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更别提重逢。

7.此时的王维心里除了依依不舍,还有怎样的心情?(担忧、牵挂)

让我们跟着**,吟读出王维的不舍、担忧和牵挂。

三) 品意境。

1. 品意境就是吟着吟着,眼前的景物越来越模糊,心中恍恍惚惚,自己仿佛就是诗人,也就是:“物我两忘,进入意境。”

同学们之前都是用“平长仄短”吟读,其实还可以用“平长仄短”吟咏,请听录音。

吟咏是不是更有味道呢?

2.我们再听听这两首诗的吟唱,想象着自己就是李白,就是王维,跟着录音轻轻吟唱起来吧。

过渡:恭喜同学们学会了吟诗,那你们会背诵了吗?

三诵。1.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看谁背得又快又好?

2. 指名背诵,点评。

3. 看着插图,听着**,想着这两对好友间的深厚情谊,让我们一起背诵《古诗两首》。

总结:这节课我们用一读二吟三诵的方法学习了两首送别诗,也知道了“平长仄短”、学会了“吟诗三品”。(板书:

吟诗三品)希望同学们可以将“平长仄短”、“吟诗三品”运用到日后的古诗学习中去。

布置作业:自选作业:三选一。

1、做个小书法家:默写课文。

2、做个小吟唱家:为父母吟唱课文。

3、做个小作家:选其中一首古诗写成小短文。

四年级上册20 古诗两首

两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注释 1 之 去,到。2 故人 老朋友。3 辞 告辞。4 烟花 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5 尽 尽头。6 唯 只。4处词语 1.故人 两位诗人的情谊深厚。2.烟花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3.孤帆 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

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读出儿童诗的趣味来。2 学会五个生字,重点学习三个后鼻音且都是形声字的生字 撑 艇 萍。3 课前预习两首古诗,然后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两首古诗,比较和分析诗中异同,感悟诗中之童趣。4.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

四年级下册20《古诗两首》

程屯镇小学2015 2016学年度语文第册备课。单元及主题 20 古诗两首 主备人。耿全霞。第课时。上课日期。共课时。教材解读 池上 和 小儿垂钓 都是写儿童的古诗。池上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其中,写事的诗句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借景抒情的诗句是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不解 的 解 意思是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