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说理(2)教案。
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
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流思想,常常用到一些名称和术语,只有对这些名称和术语有了共识,才可以正常的交流.类似地,数学中要进行说理,必须对涉及的概念有共识,也就是需要对概念下定义.
2.探索活动。
问题一 (1)什么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2)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3)怎样的两个图形叫“全等形”?
设计问题一,学生回忆这些概念的定义,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中如何给概念下定义;;’
定义的规则是:(1)应相等,即定义概念和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2)不应循环;(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4)应清楚确切.
教学中只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感受就可以了.
问题二 (1)“等角的余角相等.”与“等角的余角相等吗?”这两句话一样吗?如不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
(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经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有什么不同?
(3)“四边形不是多边形”与“四边形不一定是多边形”又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中的句子,一类是对某一件事情做出了判断;另一类是没有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类(命题与非命题)具体例子的辨析,了解什么是命题,什么不是命题.
对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断的句子,有的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的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比如,“四边形不是多边形”这个句子的判断是错误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误认为这样的句子不是命题.可以结合这个例子,说明凡做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不论判断是否正确.
问题三请你例举一些命题.
问题四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吗?
命题(1)如果a>0,b<0,那么。
命题(2)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命题(3)如果一个三角形有2个角相等,那么这 2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问题五下列各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命题(4)对顶角相等;
命题(5)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6)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由于命题“对顶角相等”的条件和结论不明显,学生可能会把这个命题分成“对顶角”和“相等”两部分,认为这个命题的条件是“对顶角”,这个命题的结论是“相等”.实际教学中,可以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画出与这个命题相关的图形,于是就有不同的表述(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这两个角相等”),对照图形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表述.前一种的表述中,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完整的句子,显然不如后一种的表述清楚准确.进而引导学生对于条件。
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可以先画出与命题相关的图形或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再写出条件和结论.
问题六在上述6千命题中,哪些命题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哪些命题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你是如何知道它们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
命题(2)、(3)、(4)、(5)是真命题,命题(1)、(6)是假命题.教学中,应在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断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①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判断总是正确的;假命题:
当题设成立时,判断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②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而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无论验证多少个例子,都无法保证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关于“反例”,将在本章第4节再做介绍,这里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反例的作用.
3.例题教学。
课本没有安排例题,教学时可将本节“讨论”的问题作为例题进行教学.
4.小结。(1)说说你对命题的认识;
(2)举出1—2个命题,并分别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7.1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 文字 语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 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通过实验 ...
分式》 小结与复习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小结与思考。教学目标 1 能把本章基础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熟练掌握本章有关运算技能 2 归纳小结用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 回顾 类比 和 转化 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本章基础知识 基本方法中的作用,深化对这两种数学思想的认识 教学过程 1 情境创设。可将学生在...
八年级数学下册《11 2说理》教案 2 苏科版
11.2 说理 教案 2 教学目标 1.了解定义 命题 真命题 假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2.在交流中发展有条理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 命题的组成,能说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教学难点 命题的组成 真假命题的判断。一 课前预习与导学。1 下面的句子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