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马说》导学案

发布 2022-12-21 08:47:28 阅读 1861

《马说》导学案。

题目解说】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背景链接】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字词全解】生字。

祇(zhǐ)辱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一食(shí) 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才美不外见(xiàn) 无马邪(yé)虚词。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承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通假字。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通“只” 只是 ;②才美不外见:

“见 ” 通 “ 现 ”,显现表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 通 “ 才 ”,才能。“食”通“饲”,喂;④其真无马邪: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古今异义。①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古义:有时) ②执策而临之( 策:古义:马鞭,今义:策划,策略)

⒌一词多义。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⒍词类活用。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③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句段解读】“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连下四个“不”字的作用?

剖析】此句连下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如此层层蓄势,然后以反诘作结,将作者心中的郁愤表达得何等淋漓尽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

【剖析】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

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重点**】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剖析】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主旨归纳】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写作借鉴】《马说》文章构思精巧,从正面提出论点后即而从反面展开议**章短小却极富于变化;有讽刺、 有设问 、有感慨,抑扬反复, 淋漓尽致, 感人至深。

《马说》运用了托事喻理的写法,寓意含蓄深曲,喻理深刻富于形象感染力。

结构**】

马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资料集锦】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人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马高手。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九方皋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积累·语文素养的基石】(2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祇(zhǐ)辱骈(pián)死槽(cáo)枥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才美不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2分)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只是)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不以千里称也 (用)④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竭尽)

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释义。(3分)

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

填空。(3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说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昌黎先生集,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4分)

答: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

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阅读·交流对话的平台】

阅读课文,完成第7~12题。(23分)

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同,**以分辨。(3分)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 )

执策而临之(表承接 )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记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因日行千里而著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千里马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千里马鸣叫人们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8.“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b)(3分)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2分)

食马者 ∕ 不知其能千里 ∕ 而食也。

10.用原文填空。(3分)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1.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 ,而伯乐喻指圣明的君主,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作者借此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情。(3分)

1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2分)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八年级 下 语文《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 下 语文 马说 导学案。班级姓名 一 明确学习目标。1 理解文章的寓意,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2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二自主预习。1 本文作者 字代 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是之一。是唐代的领袖。2 给加点字注音。骈死 槽枥 粟 外见 食马 3 找出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导学案。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 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 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 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3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学习重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重点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难点 学习方法。1 结...

八年级语文《马说》教案 导学案

28 马说 教案。放生乡初级中学黎冬丽。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背诵全文。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理解 马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 合作学习,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怀才不遇 对古代封建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