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人教版 苏教版

发布 2022-11-26 21:00:28 阅读 1974

《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焦急、纳闷、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寓言,明确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板书“寓言”,指导读准“寓”的音,书写“寓”,了解“寓言”。(寓,寄托的意思;言,话语;寓言,是一种文体,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2、大家喜欢寓言吗?以前读过哪些寓言故事呢?

3、这里,老师带来了两则新的寓言故事。板书“两则”,指导书写“则”,理解“则”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

4、解释课题,引导质疑。(谁揠苗助长?为什么要揠苗助长?是怎样揠苗助长的?揠苗助长的结果怎样呢?)

二、初读寓言,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将生字新词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新词。

预设:“宋”是平舌音;其他如“闷”等都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再读课文,交流问题:

1)到底是谁揠苗助长?(宋国农夫。)

2)他为什么要揠苗助长?(为了使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3)他是怎么做的?(他把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使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4)揠苗助长的结果又如何呢?(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4、谁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进入文本,感悟心理。

师:这是则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农夫,看看他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故事,用笔画出表示农夫心理的词语。

交流:巴望焦急急忙兴致勃勃。

2、请学生静静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农夫究竟“巴望”什么,“焦急”什么。

3、练习想象说话:

是呀,农夫多么希望禾苗快点长呀!禾苗长得快,那于是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第一天,他走到田边,看到他想。

第二天,他来到田边,看到他想。

第三天,他来到这儿,禾苗依然如此。很多天过去了,可在他的眼里,禾苗却要知道,禾苗可是他家的全部收入呀,所以他的心里。

4、难道禾苗真的没有长吗?为什么他觉得禾苗不长呢?

5、师:看来,农夫的心太急了,急得连禾苗生长的规律都忘了。此时,农夫心里最想什么?

6、就这样,农夫天天等,天天想。突然有一天,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生交流)

引读:一想到这个办法,他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7、请同学们读读“急忙”二字,读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农夫——(引导想象说话)。

师: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他虽然累得筋疲力尽,可他——同学们,你们看,书中给我们画了一幅插图,看看他脸上的表情,此时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8、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指导朗读农夫说的话。

9、听了农夫说的这一番话,他的儿子很纳闷(理解:因为疑惑而纳闷),他纳闷什么呢?

10、于是第二天,他跑到田边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四、揭示寓意,书写生字。

1、此时,这个农夫真伤心呀!他费了那么大的力气,怎么禾苗反而枯死了呢?你们能劝劝他吗?

预设:农夫伯伯,你难道不知道禾苗生长要靠土壤吗?怎么把它们拔高了呢?根受了伤,禾苗就都枯死了。

农夫伯伯,你的心情我们理解,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

农夫伯伯,你想让禾苗长得好,长得快,应该采取合理的办法,及时除草、灭虫、施肥,而不能把它们拔高。

2、师:是啊,农夫伯伯没有注意到事物的生长规律,尽管他的愿望很好,但是禾苗的根受到伤害,得不到水分和营养,就枯死了。从这件事中,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预设: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3、有一位妈妈,她要求自己的孩子学弹钢琴,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可一个学期后孩子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责怪打骂孩子。你能结合“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对她说些什么吗?

4、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则寓言中的生字,读一读。

2)互相提醒:哪些字容易写错?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宋、焦”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焦”是上大下小,上半部的右边有四横。“疲”字中内外两撇的位置、长短要注意。“勃”字左下的“子”最后一笔改为提。

第二课时。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读了《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则寓言。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出示**)。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和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读准字音。

3、谁来读读课题?

4、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鹬和蚌为什么要争?它们是怎样争的?结果怎样?)

5、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标好自然段序号;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6、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导书写“弱”。

3)检查读课文。

7、完成填空,归纳主要内容:

有只河蚌张开壳儿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蚌双方结果。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过渡:这一句话,就把《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说清楚了。但是,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可没这么简单。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

一)知起因,入情境。

1、师: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鹬蚌为什么相争,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相机引导理解:猛地、急忙、牢牢地,并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和相应的句子。

3、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相机板书)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二)感过程,悟情感。

1、(出示**)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解数,还是拔不出嘴来。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自己读读鹬说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鹬威胁蚌的话。

4、面对威胁,河蚌能屈服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5、理解并指导读好“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指导读好蚌说的话。

6、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三)晓结果,明道理。

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还是互不相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仍然谁都不愿意退让……

2、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理解“筋疲力尽”,指导朗读。

3、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

4、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反而让别人从中获利。

5、小结:是啊,鹬蚌相争的结果却是渔夫得利。如果当时它们能各自退让一步,也不至于落入渔夫的掌中丢了性命。

其实,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一味地相争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利。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交流类似《鹬蚌相争》的事例,辨析明理。

2、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古今中外,有许多寓言故事,课后同学们找来读一读。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3、布置作业:适时组织一次“寓言故事会”。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认识 妻 虱 蔡 等6个生字,正确 规范书写 昌 刺 等13个生字。理解一些生字所在的词语。2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 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和 要防微杜渐 听取...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三年级下册 寓言两则 教案。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24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24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 是一篇许多孩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