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发布 2020-11-22 17:28:28 阅读 7477

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24、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揠苗助长》是一篇许多孩子比较熟悉的寓言故事。该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热切盼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了一个用拔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的方法,最后导致禾苗枯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遵从事物的规律,否则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鹬蚌相争》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出寓言的寓意,明白不顾事物的发展,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悟出寓意。

教法学法: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形象等方式理解寓言内容,感悟寓意。

教学准备:多**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你们能告诉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学生交流)其实我们熟悉的这个小故事就是一则寓言。(板书:

寓言)寓言就是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4、《寓言两则》,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今天来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板书)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2、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生交流, 给浇浇水,施施肥,还要给它拔拔草……)

3、“揠”是什么意思? (生交流)

4、因而“揠苗助长”也称为“拔苗助长”。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生交流)

5、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把圈出的生字读给同位听。

3)通过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件事?

6、教师检查学习情况。

1)点名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语(出示词语)

寓言巴望焦急纳闷枯死揠苗助长筋疲力尽兴致勃勃

3)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三、美读品味,精读感悟。

1、这是个很有趣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帮助禾苗成长,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板书:焦急)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能看出农夫的焦急?(出示第二段)

4)学生交流。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迫切禾苗长高的心情。

2、种田人的办法想出来了吗?朗读第二段,体会一下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读,(筋疲力尽)。

1)学生朗读。

2)学生交流(板书:拔)

3)他想出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结果怎样?(生交流)

4)假如你们就是那棵棵禾苗,你们想对农夫说什么?

5)学生交流。

3、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满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是什么样的心情?默读课文第。

三、四段。(生交流)

1)学生朗读,读出农夫的高兴。

2)你是怎样认为的?

3)学生交流。

4)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想什么呢?(生交流)

5)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

6)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

7)全班表演。

四、揭示寓意。

1.这个人花了那么大力气帮禾苗长高,禾苗却枯死了,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指名说,板书“急于求成”。

2.这个人看到这种景象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如果你在他旁边,你会对他说什么?

3.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指名说,4、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急于求成的事例吗?相互交流说一说。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仔细观察字的结构,你能用最巧妙的方法很快记住哪个字?

2、观察发现,看看那个字容易出错?提示“寓”“焦”“筋”“勃”的写法。

4、描红,临写,组词。师巡视指导,随机纠正坐姿。

5、当堂作业展示,表扬和鼓励进步学生。

六、拓展作业:

第二年,农夫又种下了禾苗,情况会怎样呢?拿出你的笔、本,放飞你的思想,续写农夫种田。

师小结: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都有一些寓言书籍,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等,人民创造了许多寓言故事,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第二课时。鹬蚌相争。

一、 激趣导入。

教师讲述历史故事《战国策》。故事中的苏代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使赵王放弃攻打燕国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鹬蚌相争》。(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题目,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交流,可能会说出它们怎样相争的?为什么相争?结果又是怎样的?)

2、同学们,能紧紧扣住课题中的“争”字,提出了三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下面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出示问题)

1)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合作,一边圈画,这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2)小组讨论。

师检查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车读词语。

鹬蚌相争用尽力气毫不示弱筋疲力尽得意洋洋喜笑颜开。

2)汇报交流

三、精读课文。

1、鹬和蚌相争,结果怎么样了?

(生交流)(板书:一起被捉)

2、鹬和蚌是怎么争的?学生默读课文,标画有关句子。

3、鹬是怎么表现的呢?“威胁”是什么意思?(板书)你能读出威胁来吗?

面对鹬的威胁,河蚌害怕了吗?一点也不害怕,就是“毫不示弱”(板书,并指导“弱”字写法),而是怎么表现的?(得意洋洋),你能读出河蚌的得意洋洋吗?

4、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什么来?它们俩谁赢了?

生交流)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鹬和蚌的对话。

6、请两组同学演一演。

四、揭示寓意。

1、一个渔夫看到了这种情景,他是喜笑颜开,会说什么呢?听了渔翁的话,鹬垂头丧气地想?蚌呢,万般无奈,叹了口气说?(生交流)

2、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3、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小结:这个寓言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双方争利,互不相让,有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让第三者从中获利的结果。这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

五、拓展学习。

当渔夫悄悄地向它们走来时,它们怎样做就不会被渔夫捉去了呢?拿出你的笔,放飞你的思想,赶快写一写吧!

教学反思:亮点:

1、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等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例如:盼苗生长的形象、帮苗生长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黄的形象。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

例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感悟和挖掘。

2、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道理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我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提建议,说感受。

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筹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求索,以浅化知识难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和课文蕴涵领悟的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寓言所蕴含道理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如《揠苗助长》,学生能认识到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但对于“不能违背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点理解不到位,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涉及到这个问题。如果在引导学生认识禾苗怎样才能长高这个问题时,借机告诉学生:

及时浇水、施肥、拔草,禾苗才能茁壮成长,这就是禾苗成长的自然规律。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体会寓言的寓意会顺利得多。另外,本课最后练说的内容有点多,有点重复,如果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把一部分内容删掉,换成课堂指导写字会更好。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24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 是一篇许多孩子比...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3.通过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自动自主地学习课文,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教材分析 精读一篇 揠苗助长 初步掌握 抓住寓意与故事之间联系 的方法 强化方法,略读 鹬蚌...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3教案苏教版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 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了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鹬蚌相争 告诉我们 对立双方互不相让,只会让第三者得利。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理解寓言含义,回答课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