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学习《揠苗助长》。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揠苗助长》一文,通过读懂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
二)学生按要求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本课生字要掌握以下方面:
例:三)带着问题读课文。
1.寓言故事中的两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他们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指正读音。
揠苗助长”的“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zhǎng”,不要读成“cháng”。
窜出”的“窜”应读“cuàn”不要读作,“cuán”。
2.出示卡片,让学生看拼音读词。
3.分析字形结构,识记生字。
寓”上下结构,第7笔是“竖”,第8笔是提。
筋”上下结构,下面左边是“月”,右边是力。
锄”左中右结构,中间“且”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五)理解词语。
1.学生提出预习中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释疑,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六)学习《揠苗助长》。
1.读题,知题意。
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目,解题意。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知人物: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知情节: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知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联系课文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件事后,自我感觉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5.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种田人错在**?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介绍鹬和蚌。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 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车。
摆脱赵国燕国罢兵懒洋洋劝说夹住。
鹬蚌相争毫不示弱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三、学习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 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四、作业。1.读课文。
2.写字。第二课时。
一、复习。1.听写生字。
2.出示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二、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
1. 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3.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朗读感悟。
1.学习课文自然段。
(1) 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 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 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 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 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 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 指导朗读。
(8) 学生自由读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 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 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11) 齐读课文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习课文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拓展。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齐读课文。五、作业。
1.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三年级语文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人教版 苏教版
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 会写9个生字 理解 焦急 纳闷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抓住重点词语,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 不可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三年级下册 寓言两则 教案。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24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教案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寓言这种文学形式,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涉及的两则寓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应该能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互动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24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 是一篇许多孩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