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发布 2022-10-19 22:44:28 阅读 7673

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岁这一时期。

游戏在这一时期称为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

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是,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同时,幼儿最初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社会性进一步发展。

游戏的理论。

早期的传统理论:主要有霍尔的“复演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征。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拉扎罗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则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

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三种欲望是: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型相似。

当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认知动力说,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学习理论,桑戴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游戏的种类:

创造性游戏,它是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游戏,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活动性游戏,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的游戏。

词汇的发展。

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

词汇的发展:词汇数量的增加;词汇内容的丰富和深化;词类范围的扩大;积极词汇的增长。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自我评价。幼儿的自我评价的特点是1、从轻信**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道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

此**必须善于对儿童作出适当的评价,对儿童行为做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儿童都是有害的。

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自尊感与儿童的能力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有关,受到父母育儿风格和对儿童有重要意义的他人评价的影响。

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将品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这是幼儿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

幼儿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侵犯行为分为工具**犯和敌意**犯。工具**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而敌意**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自尊等)。

侵犯行为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具有的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的终止,从事各种暴力和破坏性活动,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有时也指向内部,如自我惩罚、自残、甚至自杀。

新行为主义者则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因为攻击可以减轻挫折的痛苦;被攻击者发出的痛苦信号称为二级强化物。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作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在侵犯行为中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对挫折、生气或明显的挑衅的反应并不过多依赖于实际呈现的社会线索,而是取决于他怎样加工和解释这一信息。

侵犯行为的发展。

儿童2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3-6岁幼儿的侵犯行为随年龄增长,身体攻击4岁时达到顶点,5岁以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

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有更多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

生物学观点,生物因素在侵犯行为的两性差异上的作用:1、几乎所有社会男性都比女性富有侵犯性;2、性别差异出现早(约2岁),很难归于社会学习或幼儿经验;3、在与人类相近的物种中也存在这种性差;4、有证据表明雄性激素与侵犯行为相关。

社会学观点强调了父母与其它社会动因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相互作用论认为性别差异反应了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

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儿童的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亚文化的鼓励和宽容。同一文化或。

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的家庭环境。

侵犯行为的控制。

常用的控制方法有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3、移情训练;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等。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前者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处于对他人的关心;后者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自我概念训练对8岁以下儿童效果不明显;3、榜样示范。

文化与亚文化,父母的价值观念与教育方式及大众传播**同样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发展心理学A

科 专 本 线名 姓封号 学密级 班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生考试试卷 发展心理学 试卷 a 试卷说明 1 试卷满分100分,共六页,五个大题,100分钟完成试卷 2 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 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 3 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阅卷人。满分201420242210...

发展心理学

父亲缺失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柔鲜。图尔荪06124691 父亲缺失指由于分居 离婚 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的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 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

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美 谢弗,邹泓译,发展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霍林沃斯,赵演译,发展心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5年。英 朱莉娅 贝里曼,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美 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