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宝典

发布 2022-10-19 09:48:28 阅读 8118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 名词解释重点。

1. 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

持续存在的意识。(p32)

2.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用来解释儿童怎样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

他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个体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等形式,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种儿童在指导下借助**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p34)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 学习:广义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狭义是指是个体在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系统的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并最终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变化的过程。(p.89)

4. 泛化:条件反射建立后,条件刺激和类似刺激都会引发条件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泛化(p.97)

5. 分化:条件反射建立后,为了避免有机体对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发生泛化,需要通过辨别学习,使有机体对某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刺激不作出反应,这一过程就是分化(p.97)

6. 消退:是指在没有无条件刺激的伴随下,多次单独呈现条件刺激,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p.96)

7. 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过程。

8. 观察学习: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就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p.117)

9. 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p.145)

10. 负强化:是指移除环境中的厌恶刺激,使得行为频率增加。(p.108)

11. 正强化:是指在环境中呈现引起满意结果的刺激,使行为频率增加。

12.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指个体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我奖励和自我惩罚的方式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p.119正文第二段最后一句)

13. 替代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

例如,学生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p119正文第二段第三句)

14. 移除性惩罚:是指在行为后移去满意刺激,以减少行为的发生。p.109

15.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的行为因受到结果的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p.107

16. 普雷马克原理:也叫祖母原则,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p.108(第五段)

17. 连续接近技术:对趋向于期望行为方向的反应不断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

具体而言就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予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p.112(第四段)

18. 认知示范:是对榜样行为的演示以及对榜样的想法和行为进行言语描述。

(通过认知示范,观察者不仅能学会榜样的行为,也能从榜样的想法中获得,学习到解决特定问题的策略。) p.122)

19. 潜伏学习:托尔曼将这种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就已经获得但没有表现出来的学习称“潜伏学习”(p.133)

20. 认知结构:是个体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项目。(p.137)

21. 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来自,参考书中164页)

22. 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人脑对感觉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和操作的容器。(p.154)

23.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原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能清晰地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联系。

22.发现法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的课题,给学生创设一个研究问题的情境,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组织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提出的各种假设进行实验、检验、补充或修正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直至掌握科学结论。

(p.309)

23.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的水平上完成某种活动的推测和判断。(p.120)

24.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某种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判断或推论,即对行为原因的知觉和分析。p.286

25.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p.258)

26.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阻碍作用。(p.258)

27.上位学习:指已有的若干概念较为具体,而新概念是更为一般、更为抽象的概念。(p.147)

28.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有关,涉及某一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性步骤。(p.184)

2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描述了事物的特征及其关系,是关于既定事实、定义及事物间的规则和原理。(p183)

3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教师通过使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学生当前所学的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p.150)

3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p.2)

32.内部动机: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这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p.278)

33.外部动机:指学习活动的外部结果引起的动机。(p.278)

二、 填空题和判断重点。

1. 行动研究、描述研究和因果研究。

1) 行动研究p19(action research)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 。方法可以包括描述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特点: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自我评价。

行动研究所探索的是具体教育情境下的具体问题,如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测评方法、态度价值观、教师的职业发展、学校及课堂管理、行政改革等。

实施环节: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

形成初步的研究意向;

查阅文献,从同类研究中吸取经验教训;

重新修改定义问题;

选择研究程序;

选择评价方法;

实施,包括开展教学、收集资料、监视评价、反馈改进、分类分析资料等;

资料解释、推论与课题评价。

2) 描述研究p15

1 观察法。

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和描述其特点的方法。

课堂上的行为,观察教室提问和学生回答问题;

优点:资料比较真实、全面。

缺点:结果可能是一种表面现象或个别现象,不能确定心理活动产生和变化的原因。

使用注意的问题: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同一现象多次观察;及时总结,将结果明晰化。

2 问卷法。

将研究者严格设计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发给研究对象,要其如实回答,获得心理行为表现资料的方法。

优点: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资料,省时、经济;

缺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程度;设计不当会导致不真实回答;如果**率低,影响研究结论。(如民族认同的问题)

问卷内容包括指导语、基本资料、问题、被选答案等。问题的设计、数量、内容、问题表述。

青年教师的待遇比较低,(造成)青年教师压力比较大。

你们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吗。

3 访谈法。

通过和研究对象或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

类型:直接和间接;结构、半结构、非结构;一般和特殊。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针对地开展资料收集。

缺点:费时,依赖研究者素质(如一般提问和具体提问),资料难以量化。

注意:精心准备;问题要简单明白;要有谈话技巧;不对受访者进行暗示。

dd4. 个案法。

对某个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收集个案资料通常包括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及心理特征等。

可以做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可以从亲近者了解情况,或从其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所写的资料进行研究;

优点:可以加深对个体的了解。

缺点:缺乏可靠性,不能推广结论;

4 教育经验总结法。

依据教育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概括学生学习的特点、教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影响等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一种回溯研究。

是一种追因研究。

受到教师自身理论修养水平的制约与影响。

3) 因果研究p18

因果研究主要用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和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研究来实现。两种形式:实验室研究和自然实验。

主要优点:对某行为为什么产生,某心理现象为什么出现等问题,给与科学的解释和**)

发展的特点:1、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2、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 3,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性差异………

p28在给教师的建议中)

2. 发展的特点;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关系(书上没找着,在其他资料上找的)

发展的特点;1、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2、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 3,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性差异。

4,规律性。

教育在发展的前面引导发展;要确定教学的可能性,必须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教学只有不断的创造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发展,成为发展的源泉。

学习应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与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心里发展,而儿童的心里发展又可以促进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发展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前提,学习是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是一个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循环往复,逐渐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必须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即: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教育心理学复习宝典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观点1 比较宽泛,以潘菽为代表,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观点2 非宽泛,两种观点。以奥苏泊尔为代表,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成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为代表,强调以教...

2023年《教育心理学》宝典

2016年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心理学 宝典2 一 单项选择题 共 15 分,每题 1 分 1 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其它心理学分支之处在于 c a 它的结论都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b 它的基本目标理解和促进教育。c 它以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为研究对象。d 它是一门心理学的交叉学科。2 根据皮亚杰的...

教育硕士心理学大纲宝典

定义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心理过程 认识 情感 意志过程 与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 两方面研究。冯特在莱比西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建立。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是第一部。人的心理现象 是心理过程 共性 与个性心理特征 差异性 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