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心理现象(重点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也就是人脑对现实反映的过程。
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
如喜、怒、哀、惧;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在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4.无意识:无意识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清楚觉知,通常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状态。
5.无意识注意:是一种注意前没有预定目的,注意过程中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6.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7.元认知: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
8.记忆: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9.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10.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
11.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二、选择题。
1、知觉的特征:知觉在本质上有如下特点: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这对象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看作孤立的,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例如我们在看到一只铅球时,就会觉得它硬、冷、圆、光,这是人的多种感觉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即知觉水平的认识。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对其中部分对象知觉得特别清晰,其余的对象则作为背景而知觉得比较模糊。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看,有刺激的变化、对比、位置、运动、大小、强度、反复出现等;从主观方面来看,有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
知觉的理解性
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往的知识经验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补充,即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理解可以使知觉更为深刻、更为精确,可以使知觉的速度提高。言语在知觉的理解中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无论是形状、大小、颜色、还有亮度),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被破坏。例如,远在1000米以上,形状知觉的恒常性会被破坏,在色光和强光下,颜色的恒常性也会被破坏。
影响知觉恒常性因素主要是理解的作用,即经验的作用。由于人能够不受观察条件、距离等)的影响,而始终根据经验按事实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从而可以有效地适应环境,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感知对象的恒常性。
2、记忆的容量。
感觉(瞬时)记忆: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或7-2个组块;
长时记忆:记忆容量无限。
3.情绪类型。
我国传统的情绪分类。
礼记》——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中医——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伊扎德的情绪分类: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是先天预成、不学而能的,并具有分别独立的外显表情、内部体验、生理神经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包括: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和悲伤以及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
复合情绪分为3类:
一类为在基本情绪基础上,2~3种基本情绪的混合。
二类为基本情绪与内驱力身体感觉的混合。
三类为感情-认知结构(特质)与基本情绪的混合。
克雷奇等的情绪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krech)、克拉奇菲尔德(crutchfield)和利维森(livson)等人把情绪分作以下4类:
、原始情绪。
包括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2、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
包括疼痛、厌恶和轻快。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情绪、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
4、与他人有关的情绪。
按照积极的与消极的维度,分为爱和恨两大类。
四种基本的情绪。
1、快乐是一个人追求并达到所盼望的目的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是由于他人或他事妨碍目的达到,从而使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是在失去自己心爱的对象(人或物)或在自己的理想或愿望破灭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四种状态:
1、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
激情状态下常出现“意识狭窄”的现象。
2、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会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
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对个体潜能的激发调动作用。频繁的应激会损害身体健康。
4、情调:这种伴随感知觉过程产生的情绪体验称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
艺术领域里人们常利用情调的感染力作用增强艺术效果。
运用色彩引起情调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和改善工作效率及劳动者的自我感觉,情绪的产生与刺激性质、刺激强度、主体需要、过去经验,乃至世界观等主客观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4.记忆的阶段。
记忆过程就是由识记、保持和再现组成的心理过程。(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和初步编码的过程。
保持——信息的编码和储存的过程。
再现和回忆——信息的提取过程。
5.注意p132-135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6.动机的不同类型区分:
7.动机斗争的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8.气质的类型:①胆汁质——兴奋型②多血型——活泼型。
粘液型——安静型④抑郁型——抑制型。
9.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3个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认知操作、操作序列。
影响因素。一、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比较靠近,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厘米,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用a、b两种方式呈现图形(见图6-1),a图中不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解决就要困难,而b图中,人们很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较易解决。
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太少可能遗漏事实,太多则会产生干扰。如图6-2,由于“心理眩惑”作用,右侧的箭形部分不易被看出。
二、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例如,学会了骑摩托车再学开汽车就要容易些;学会了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
这些现象都是迁移的表现。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
例如,毛笔字写得好的学生,钢笔字往往也会写得不错。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阻碍或干扰的影响。例如,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在初学英文时往往有一些困难。
一般来说,知识经验越丰富,概括水平越高,新旧情境间共同因素越多,越易于将知识经验迁移到解决新问题的情境中去,促使问题解决,产生正迁移;相反,知识经验片面、概括水平低或使用不当,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或把问题解决的思路引向歧途,导致负迁移产生。
三、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人类受到飞鸟和鱼的启发发明了飞机和轮船,由蒲公英轻飘飘随风飞行的启发制成降落伞,模拟蝙蝠定向作用的而设计出了雷达,模拟狗鼻而设计“电子鼻”。科学家们从动物的形态、动作和某些机体结构中获得启发,解决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和军事上的问题,并形成仿生科学。
四、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心理学家卢钦斯(的水杯量水实验可以很好地说明。
该实验要求被试用三个不等容量的杯子去解决“取一定数量的水”的问题。共有8个问题,每题时限为30秒(表6-1)。
该实验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实验组从第1题连续做到第8题,控制组只做三题。结果,实验组被试用b-a-2c的方法解决了1~5题,接着又有81%的被试用b-a-2c的方法解决了两道题,在用这种方法解第8题时遇到了困难;而控制组被试由于不受先前活动的影响,他们采用a-c和a+c的简便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题。
实验说明,实验组大多数学生在解题时之所以没能采用简便的方法,是由于受到在解1~5题时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阻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
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用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守,应换一种思路,寻求新方法。
五、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坐凳等。
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有这样一个实验,让被试把三支点燃的蜡烛,沿着与木板墙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墙上。发给被试的材料是三支蜡烛、三个纸盒、几根火柴、几个图钉。
把发给第一组的所有材料分别装进三个纸盒里,而发给第二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结果是:第二组有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一组只有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
为什么第一组被试的成绩不如第二组被试呢?原因在于第一组被试一开始就把纸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而没有看到纸盒还有当烛台用的功能,所以没能顺利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一开始就没有把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用,所以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六、动机与情绪状态。
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就动机的性质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动机越积极,越有社会价值,它对人的活动的推动力就越大,人们就会为问题解决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这样,活动效率也就会越高。
就动机的强度来说,它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当人具有某种问题解决的强烈动机时,人的思维才活跃,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相反,动机强度太弱,对问题解决漠不关心,自然不能调动个体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就不会主动、积极地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方法,不利于充分活跃个体的思维活动和人的能力的发挥,这时易产生畏难、退缩行为。但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总是呈正相关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动机强弱与问题解决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条“倒转的u形曲线”(如图6-3)。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