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重点 1

发布 2022-10-17 04:00:28 阅读 7718

1、心理学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观察学习(替代学习):即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反应,或对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加以矫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的特点:

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备外显反应。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

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体的榜样、符号性榜样、诫例性榜样。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对榜样行为的观察不仅取决于该行为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者本身的特征、过去的经验及当前的意愿。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观察者的认知结构和练习活动(外显/内隐)对保持的效果均有影响。

再造过程-从记忆向行为的转化:复制从榜样中观察到的行为,产生动作再现。此阶段,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动机是指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强化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2、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防御机制的定义:为了应付消极的情绪状态,个体在潜意识中发展出一些对付它们的方法曲解现实,将真实的感受逐出意识之外以保持心理安宁。

防御机制的特点:

-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或减轻消极的情绪状态;

-大多数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起作用的;

-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

主要防御机制简介。

压抑:压抑是指把令人感到紧张和痛苦的思想、观念,以及个人无法接受的欲望和冲动排除于意识之外,使其不为自己觉察到。压抑是一种动机性遗忘,被压抑的思想观念储存在潜意识中。

投射:最原始的防御机制。指把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征或动机强加到他人身上,认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置换:对象置换(个体把应该对某个人或物表达的情感转而表达给另外的人或物)驱力置换(对象不变,情感改变)

否认:拒绝承认那些令人感到痛苦的情感、思想、经历或可怕的事实。

反向作用:如果个体觉察到某种令人恐怖的潜意识欲望可能返回意识层面,则个体可能会运用与这种欲愿相反的行为来减轻不断增强的焦虑。

认同:把某人的特征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以减轻焦虑的防御机制。

退化:当个体面临冲突、紧张、焦虑,特别是遭受挫折时,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活动水平。对象退化(个体无法从某人(物)获得满足时,就转向曾获得满足的对象上) 驱力退化(一种驱力受挫的个体转而追求另一种驱力的满足)

升华:原来用于满足本能的活动为更高的文化目的所取代。

2、集体无意识:人通过遗传获得的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理烙印。

3、潜意识的特点:

一般条件下,潜意识中的内容无法到达意识领域;

潜意识的操作方式是非理性、非逻辑的;

潜意识追求的是快乐,它的唯一目标是满足欲望和释放本能;

潜意识中的内容与语言相互分离。

3、格式塔心理学。

1、图形组织的格式塔规律。

接近法则。

相似法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闭合法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法则: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良好图形法则: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

4、人本主义心理学。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举例说明其应用:商业产品、地产、管理、教育等)

人的主要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前面是基本需要,后面是成长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低层次需要是高层次需要产生的基础。

低层次需要与生存直接相关,而高层次需要与生存较少有直接联系;

不同需要的满足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与低层次需要相比,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要求较多的前提条件,但它一旦满足会产生较强的主观幸福感。

2、助人成长的人际关系“三要素”

真诚一致:“表里如一”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

同感:“感同身受”

5、信息加工心理学。

1、具体研究方法。

实验法:反应时实验(适用于快速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

根据对反应时的测定,我们不仅可以比较不同个体间反应速度的快慢(通常情况下,反应时短者反应速度更快),我们还可据此来对个体在反应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进行推断。

实验过程:用计算机屏幕上给大学生呈现不同的故事情节。在每一故事情节之后,立即呈现20个单词,其中有些单词在故事**现过,而有些则没有。

但所有的这些单词都与所看到的故事情节相关,它们只是相关的程度不同而已。他们要求被试根据单词在故事**现过与否,按"是"或"否"键来判断。出现过则按"是",反之则按"否"。

观察法:出声思考(适用于慢速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

计算机模拟:“逻辑理论家”、“通用问题解决者”等。

6、感觉与知觉。

1、感受性:指个体对刺激的感觉能力。通常用感觉阈限来衡量。

绝对感受阈限:个体刚刚能够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受阈限:个体刚刚能够觉察到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jnd)。

韦伯定律:k=△i/i

阈下刺激的感知效应:当刺激强度低于阈限时,我们感觉不到刺激的存在,但它对人还会产生一定影响。

2、感受性变化。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某种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改变。

感觉后效: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

感受性训练:感觉的可塑性。

2、知觉加工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对熟悉的对象,当只感觉到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依据经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映。

知觉的选择性: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只感受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任何事物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往往并不随着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7、意识和注意。

1、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如何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注意规律?

引发无意注意。

消除易使学生分心的刺激、采用有效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构建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课堂纪律,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

引动有意注意。

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强调目标实现的意义和重要性、锻炼意志力、安排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

各类注意之间的相互转换。

课堂教学组织中各个环节的安排、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

注意的广度和分配。

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把握课堂重点,对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当放松,同时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8、记忆。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2、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3、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遗忘症患者身上有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

干扰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4、记忆的**加工。

环境——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

5、如何提高记忆力?

编码阶段。

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和意识水平。

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

多个感觉通道协同活动。

将记忆材料形象化、韵律化(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

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

运用记忆术(归类比较法、歌诀法、联想法)

注意记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开头结尾记忆好,中间差,首因、近因)

储存阶段。

关键:组织有效的复习。

复习要及时。

复习时间间隔宜先密后疏。

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的安排应考虑材料的特点、学习者的年龄等因素。

注意排除前后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和影响。

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充分利用外部记忆手段,提高复习质量。

提取阶段。

编码特异性原则”的运用。

尽量产生尽可能多的提取线索来帮助恢复最初的背景。

回到最初的地点进行回忆。

元记忆的运用。

培养良好的元记忆直觉,突破考试时间的瓶颈。

9、思维与问题解决。

1、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2、评价维度:1)流畅性:限定时间内产生的观念数量的多少。2)变通性:思维朝不同方向发散的能力。3)独特性:不落俗套、不寻常规。

3、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又和自己的经验主动地构成问题空间。

4、思维定势:定势是指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10、情绪与情感。

1、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2、情绪与情感的基本形式。

情绪的三种状态。

心境:比较持久、微弱、弥散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短暂、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由意外紧迫情况及长期压力引起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情感的三种类型。

道德感:与道德认识、道德需要有关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在认识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如何进**绪的管理与调控?

提高情商。

增强自我意识:能够认识自身的情绪。

学会自我激励:保持高度的热忱去完成任务。

能够妥善管理情绪:克制冲动。

管理人际关系:同情心、换位思考。

抗挫力。 保持良好的情绪。

培养积极心理: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乐观、宽容、勇气),积极的社会环境(家庭幸福、社会和谐)

建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快乐。

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暴怒时,静心反省,认真归因,通过转换环境和做体力活儿制怒。

焦虑时,进行放松、倾诉。

紧张时,自我暗示、放松训练。

抑郁、自卑等。

八大术:制怒术(三思)、愉悦术(多交友、立小目标、辩证思维)、幽默术、助人术、宣泄术、代偿转移术、升华术、放松术。

11、智力与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用以检测个体能力、行为和特质的测验程序。正式测量的基本要求:信度、效度和标准化。

心理学考试重点

冯特 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创立。行为主义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 心理学论坛 上发表了题为 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 的 正式举起了行为主义的大旗。人本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客观性原则 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

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现,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时,心理学开始有了自己的体系,科学事实和研究方法,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怀抱里解放出来,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3 心理的实质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具有...

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1879年,德国冯特,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著作 生理心理学原则 注意 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又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有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