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结构: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减少,多余动作也有所减少。
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
操作的熟练:1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行为,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2操作熟练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2)
动作结构(3)动作控制:
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4、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定向是心智活动必不可少的阶段,活动定向的性质、水平对心智活动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了真正的心智活动。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5、我国的心智技能形成理论?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阶段。 1原型定向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使学生了解活动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2原型操作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要使心智活动的所以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执行。3原型内化教学之注意以下几点:
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的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然后再逐渐减缩。 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6、简述心智培养的有效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第六章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什么是态度?简述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2态度的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3态度的行为,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道德的特征: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2道德的社会共性:
①适应全体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3道德的阶级性。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品德的特征: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最终根源是相同的,他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评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指出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受认知水平的制约;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连续的整体过程中,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却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促进。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1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同伴的相互关系的不断发展,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便从考虑后果转化为考虑意图,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间的协作,而不是**的教育或榜样,从而否定了榜样的作用,这是不对的。2皮亚杰虽然揭示了道德认识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却忽视了“行”的因素,也是错误的。
3皮亚杰所讲的“**强制”是指一切来自儿童外部的东西,没有区分**向儿童灌输一定的道德规则同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儿童采取一定言行之间的差别,因而绝对否定**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积极作用,这是错误的。
4.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研究中,系统的扩展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体系完整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按照一定序列从低级向高级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儿童的发展是同人的发展智慧一样,是在儿童自身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使自己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的过程。
在这一定时期,儿童的道德发展就逐步到达一个新的更高一级的水平。1公正取向的伦理道德和关怀取向的伦理道德观。2关于“是-应当”驳论。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5.简述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处于依从阶级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 2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与品德即形成了。
6、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到的判断水平。
7、简述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1形成道德观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到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
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的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8、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选择阶段;自由阶段;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进行选择;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七章课后习题: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第一节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
1、什么是问题解决?它一般包括哪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1有结构的问题: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准确的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相对性,所给出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
第二,解决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课多为这类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的两个基本特征。2无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
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比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
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决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景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
3、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各有什么样的解决过程?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有结构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大致包括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综合有关模型,基克提出了以下四个阶段:
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执行解法和评价。1问题表征:也就是要理解问题的意思,澄清问题到底是什么。
在以往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者会对各种问题的结构特征极其解法形成一定理解,在头脑中构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图示。在理解分析问题时,学习者会先对照问题中的有关信息,在自己的记忆中寻找合适的问题图式。如找到了完全匹配的图式,直接进入第三阶段:
执行解法。否则,无图式激活就要先“搜寻解法”。2搜寻解法:
基于上一环节所建立的问题表征,学习者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初始条件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达到目标、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如下策略:(1)问题类比(2)手段-目标分析(3)问题分解:
如解决2x4-4x2+0(4)想法-检验;对于任何问题,可以尽力想出(蒙)各种解决方案,后逐一检验。3解法的执行与评价: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它的解决过程更主要是一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的系统的“解决搜寻”。乔纳森把解决过程总结为如下环节:
a理清问题及其情景限制。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存在,其次,。问题解决者查明问题的实质。
权衡种种可能的理解角度,建立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问题表征b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只建立单一的表征是不够的,需要进一步考虑问题中的多种可能性。c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对问题情境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解法和思路。d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无结构的问题通常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因此,这类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要在各种解法中寻找一种最为可取的解决方案。
e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所有问题都需要元认知监控,包括对解决过程的计划,对理解状况的监察,对解法的评价等。确定各种解法的局限性。
一般问题只是形式解决方案而已,如需要实施,还需要下面的环节f实施、检查解决方案。g调整解决方案。
自己整理的教育心理学笔记
16.学习层次8分类 顺序性 信号学习 刺激 反应学习 连锁学习 言语联结学习 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 规则或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5结果 也是五种学习类型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 动作技能 态度。17.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 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
心理学概论我自己整理的
4 在心里学上,人们把巴普洛夫及其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5 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之性质不同,可以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1 第一信号系统就是由具体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如颜色 气味 声音 形状等作为条件反射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人和动物都具有的条件反射系...
教育学心理学自己整理
1 考试焦虑的矫正办法。1 自信心训练 让学生正确认识考试的重要性,不要太着重考试和考试的成绩。2 对重度的考试焦虑者,还要考虑其生理成分进行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等。a 放松训练有意念放松和肌肉放松。b 系统脱敏的具体的步骤是 列举出引出焦虑的具体的刺激情境 将上述具体情境按强弱进行排列,排成焦虑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