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8《心理学》答案

发布 2022-10-15 10:01:28 阅读 9495

12、气质与性格有何关系?

答:气质与性格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所表现的某些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难以区分,因此人们经常把二者混淆起来,视为同一概念

一)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第一,气质更多地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形成的;而性格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主要是后天形成的。

第二,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强度、速度等),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每种类型都具有积极的一面,也具有消极的一面;而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它有好坏之分,能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取得成就的大小,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

第三,由于影响气质的先天因素较多,因此气质的可塑性较小,变化较缓慢;影响性格的后天因素较多,因此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更为明显。

二)气质与性格的联系

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其联系密切而又复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能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其一,气质会按自己的动力方式影响性格的特点,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其二,气质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其三,反过来,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使气质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

答:艾里克森提出了人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婴儿期(0―2岁)。这阶段主要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

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2岁―4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4岁―7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7岁―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12岁―18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18岁―25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25―5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50―死亡)。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基本要点是:

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不能像传统的本能研究者那样孤立地、不分主次地研究人类的需要。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需要层次。其强弱和先后出现的次序是:

1)生理需要,如对于食物、水分、等的需要。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如果所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有机体将全力投入为满足饥饿的服务之中。

2)安全需要,如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等的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等。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4)自尊需要,可分为两类:一是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一是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述四种需要的满足。

任何一种需要浮现于意识中的或然性,取决于更具优势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状况。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并自行组织去充实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则被减弱,甚至被遗忘或否定。当一种需要被平息,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转而支配意识生活,并成为行为组织的中心,而那些已满足的需要不再是积极的推动力了。

人是永远有所要求的动物。

53、结合实际,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而成。

1)生物遗传因素:根据研究: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方向及难易。

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个人嵌入文化形态里。

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社会对文化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影响力就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视其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不同自然环境下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人格的影响。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环境因素: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

①权威型: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②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③民主型: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4)早期童年经验:麦肯侬: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总结: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成一切日后的行为。首先,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对应关系。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再次,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总之,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

54、 思维的心智操作有哪些?

答:思维之所以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生活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是由于它能对进入头脑的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加工。这种加工就是运用心智操作。

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有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以及推理等。

举例说明短时记忆的组块特性?

答:(1)在编码过程中,将几个**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的过程叫组块化。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信息单位叫做组块。

一个组块可以是一个字母或数字、一组字母或其它材料,甚至是一组词或一个句子。

2)组块的大小、复杂性、熟悉性是因人而异的。个体的知识经验对组块有很大的影响。

3)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这说明一个单词是一个熟悉的单位,通过组块能大大提高对一系列字母的记忆数量。

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清楚地觉察到或认识到客体的数量,即注意的范围。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持久性)

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种刺激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对象。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能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57、 运动知觉有哪些奇特的现象?

答:(1)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这种知觉现象称为phi现象。这是由于视觉后象的作用使我们把断续的刺激知觉为一个整体刺激。

2)自主运动。

4)瀑布效应。

58、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1)马斯洛(1954)提出的需要层次模型则把人的需要划分为六大类: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马斯洛实际上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缺失性引起的生存的基本需要;一类是由成长性引起的发展的高级需要。

0398 《心理学》大作业A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专业 公共课2015年12月。课程名称 编号 0398 心理学a卷。大作业满分 100 分。1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理论对下面的案例进行分析。30分 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贝克斯登 赫伦和斯科特在麦克吉尔大学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的实验研究。他们征募了...

西南大学0398心理学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解答 1 仪表因素。包括长相 仪态 风度 穿着等。在人际交往的初期起重要作用。2 空间距离因素。人与人在地理位置 空间距离上越接近,则相互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越多,双方越。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3 交往频率因素。交往次数越多,越容易具有共同的经验 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因而...

0398 《心理学》大作业A答题纸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 1510810143010 姓名 黄贝贝层次 本科 类别 网教专业 公共课201 5 年 12 月。课程名称 编号 心理学0398a 卷。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1.众所周知,人是社会性动物,丰富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个实验就是感觉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