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知识分类思想前提下三种主要的迁移理论,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反省认知迁移理论。
三、学习迁移的测量。
根据迁移的定义,必须测出学习者的作业发生了某种变化,才能确定迁移是否出现,或者迁移量是多少。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依据,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由相应的官能所主宰,各种官能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例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回忆活动,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二、共同要素说
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相同要素说认为,一学习之所以有助于另一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相同因素的原因。若两种情境含有共同因素,不管学习者是否觉察到这种因素的共同性,总有迁移现象发生。
一、品德及其心理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道德的形成过程分析。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集体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行为的各种准则或规范。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准则来评价一个人的行动,而且也依据这些准则来支配自己的行动。道德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作用是依靠**的力量和内心驱使来实现的。
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行为规范的要求时,就会受到社会**的赞许,自己也会感到心安理得;当一个人的行为违反行为规范的要求时,就会受到**的谴责,自己也会感到愧疚和不安。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即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又存在于一切社会生活中,即道德还具有社会共同性。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见,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
一、皮亚杰和阿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研究是建立在思维发展基础上的。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制约,因此,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
2、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1.前习俗水平(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通过实验和理论总结后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人借助于内部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儿童对榜样行为进行观察学习的结果。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了解自我的现状与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的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他人的支配;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能专注与工作,献身于事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注重现实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于所渴望的未来。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
许多研究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考察,结果虽然表明多数多数学生的心理的发展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10%--15%上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二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生总数的10%--15%。三是社会适应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在10%左右。
四是行为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生多于女生,小学三年级时行为问题表现得最突出。
另一方面,研究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也表明,大约1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约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二是个人情绪行为方面的问题;三是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问题;四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其表现有以下问题:
学校恐惧、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咬手指、偏食厌食、睡眠障碍、口吃、多动、违纪行为、性教育问题、独生子女问题以及家庭子女问题等。这当中有些是小学生特有的,有些是中学生特有的,有些则是中小学生共有的。了解这些问题,预防矫治这些问题,将有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一)、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三)、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四)、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与不安心理。
五)、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心理健康是生物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心理因素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5、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
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指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特别是自我能力、素质方面的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种种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其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人的认识发展规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成为一代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补救性教育是指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恢复健康状态。主要是针对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以及相应阶段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行为特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更好地处理因环境变化带来的各类问题,增强对环境和自我的适应能力,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面临的现实生活问题,很好地完成各个时期的学习任务。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和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sle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使用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的行为。对学习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进步。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离不开计划和监控策略,计划和监控是自我调节学习的基础和依据。例如专栏[3-2],在这一学习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学生若发现按计划定的每天背4道题记忆效果不好,他就会调整计划,如改变任务量、变换学习地点、改进学习方法等。经调整后记忆效果提高,他就会继续执行调整后计划,若效果还不令人满意,他就会继续调整计划,直至取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在这一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计划——监控——调节这三个环节是循环出现,相辅相成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效果达到令学习者满意的程度。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对信息进行加工时所用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重复、抄写等都属于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
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自我调节策略。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而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
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动机不仅对学习行为起着激发、定向、维持的功能,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在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而且,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教育心理学答案
一 简答题 每题10分,共40分 1 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答 遗忘是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遗忘原因 有两种观点 一是干扰,分前摄干扰和倒摄抑制 另一种观点是与提取失败有关。2 如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答 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 2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3 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
教育心理学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解析 b选项为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为稳定的外在原因 d为不稳定的外在原因解析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解析 1908年,贾德批评了共同要素说,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即概括化理论。解析 略。解析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新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答案
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答 内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而不在活动之外。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