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8-18 13:07:28 阅读 3208

第六章力和机械。

6.1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1n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的三要素(安排在本章第三课时)。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热情和思索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器材:多**、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观察图6-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概念。

出示**: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拉”、“压”、“提”、“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实验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实验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分析课本图6-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三)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人们常说“马拉车”,为什么不说“车拉马”?难道只有马对车施力,而车对马没有施力?

举例:两人穿旱冰鞋推互推,两人均后退.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举例:

用手拍打桌面,手会疼;观察图6-6碰碰车相互碰撞,这些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

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①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②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及基础训练。

课后记: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材分析:1.本节地位:

本节是在讲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单位及力的测量,从而对力这个物理量有较全面的认识.在学习力的概念、单位、测量之后,认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的.知道力的三要素,才能较全面地认识力:力不仅有大小,它还有方向和作用点.力的方向揭示了力的矢量性.学习力的三要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等打下基础.力的图示把力这个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示出来,图示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速度及高中将要学习的许多物理量都可以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第一次学习牛顿这一力的单位,感到生疏.1牛顿的具体观念不易形成,在估测被测的力是否超量程时,把握不准,用弹簧秤测力时,带有随意性。

学习了力的测量后,学生对力的大小有认识,但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特别是力的作用点没有认识.用图示法表示一个力对学生很陌生,在学习力的图示法时,学生往往由于随意性造成作图不规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过程与方法:

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4、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让班上个子最大的男生和个子最小的女生分别拉拉力器,比较弹簧伸长的多少.比较两人拉力的大小,说明拉力有大小,引出本节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位n。力的单位是人们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由手托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牛顿,推广到手托质量为100克的物体的力为1牛顿.再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1牛顿的力.

阅读课本图6-4中介绍的一些力的大小.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的例子.

2、向学生介绍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

演示:将一弹簧挂在铁架台上,在弹簧的后面立一木板,并在木板上贴上白纸,用笔记下挂钩所在的位置.用一个小力竖直向下拉弹簧,用笔记下此时挂钩所在的位置.再用一个较大力竖直向下拉弹簧,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说明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比较两次的伸长量,得出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阅读信息浏览,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当第二次拉力为第一次的n倍时,弹簧第二次的伸长量为第一次的n倍.从而得出“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结论.

借此实验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观察弹簧测力计: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观察.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①弹簧测力计的构造,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③弹簧测力计上的单位,④零刻度,⑤一大格和一小格各表示多少.

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边演示边讲解.

介绍其它的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

三)、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明确实验目的是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让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量程、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牛顿记录下来.

1)用手拉弹簧称的钩,大家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2)每人一个钩码,用弹簧称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向下拉力。

3)使木块匀速运动,拉力多大。

4)用几条不同宽度的薄纸条,依次挂在已校零的弹簧称钩上,测量将纸条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在做第3步和第4步时,向学生介绍如何保证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匀速前进.用秤钩钩住木块,手拉弹簧秤另一端的挂环.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

测拉断纸条的力的大小时,让每个同学都测一次,激起同学的兴趣.测后将拉力的大小与课本表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数据比较.

想想议议”: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同学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

使用前轻轻拉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被卡在壳上;若使用前指针不指零:①校正零点,②修正测量数据:若在未测量力前,指针指某一刻度,将测得数值减去这一刻度,所得的差是被测的力的值.

5)阅读课外活动。

三、小结:力的单位牛顿。

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基础训练部分习题。

课后记: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复习提问:1、弹簧秤的测力原理是什么?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三要素。

1、通过上节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的伸长量来测量可知,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演示用力拉弹簧和用力压弹簧效果不同;举例足球运动员把球射偏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让学生阅读课本p6页活动3推门及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

4、演示:用手提水壶柄的**与用力提水壶柄的后端,两次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二)、力的示意图。

1、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作用:把抽象的力具体、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

2、介绍什么叫力的示意图.如何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3、教师示范,画几个力的图示:

1)、首先画力的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的受力点上,也可以画在受力物的几何中心.

2)、再画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3)、最后画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教师在示范中,一定要规范画图.

4、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画图6-16几个力的图示.在此过程中,要人人动手画,可让1~2名学生在黑板上画,让全体同学给他们评判.

教师将同学**现的错误一一纠正.

三)、.课堂练习。

1、一个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为50n,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2、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右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力,请画出力的示意图。

3、沿斜面用50 n的力拉重为100 n的小车,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所受的拉力示意图。

四)、布置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及基础训练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焦作市第29中学尉陈蓉。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 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 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 ...

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五节 浮力 主要内容有 1 经历实验 认识浮力。2 通过实验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重点是 影响浮力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是 启发 浮力大小的科学方法。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浮力及其方向。2 知道阿基...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浮力复习课教案设计。邹雅丽。知识和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方向。2.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3.会熟练进行浮力的相关计算。过程和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2 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情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