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导学案2 九年级语文

发布 2022-08-01 08:35:28 阅读 9306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重点】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反复诵读课文。二、课堂**(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5解释加点词语,学生质疑。

林壑尤美(尤其)蔚然而深秀者(幽深)名之者谁(给……命名)6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

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7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8.背诵此段。

9、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②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尤美”③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④亭的位置?“临于泉上”

“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

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⑦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二)第二段:

第1页共3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要点:

4.炼字:开、归、暝、发、秀、高、洁、落、出、乐。

5.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解说: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6.背诵此段。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②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3、学生串译。

4.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5.

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6.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7、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8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9背诵此段。

10、提问检查理解情况:①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④划分层次?

第2页共3页。

1、滁人游山之乐(……游也。)2、众宾宴饮之乐(……欢也。)3、太守宴醉之乐(……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2、学生串译。

3、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②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三、课堂训练:《补充习题》“随文练习”部分。【课外拓展】

1.背诵、默读、理解课文。2.文后习题一二题。

教后记:第3页共3页。

九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翻译课文。2 学会将写景 叙事 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 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4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 与民同乐 的政治理想。5 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 句法,积累名言和议 素材。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

九年级醉翁亭记小测

九年级 醉翁亭记 小测 30分 一 解词 10分 1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3 名之者谁?4 醉翁之意不在酒。5 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6 杂然而前陈 者7 宴酣之乐。8 弈 者胜 9 树林阴翳。二 文学常识 8分 本文选自作者 字 号 晚年又号 谥号朝代 家。三 翻译句...

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醉翁亭记》导学案

醉翁亭记 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3.掌握并积累文中常见实词 虚词的用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知识链接 简介作者。欧阳修 1009 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