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用结合”的开放性习题设计
提要]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以多角度的发散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问题解决策略意识。
关键词]学用结合开放性解题策。
数学开放性习题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题目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或具有多种解题策略,或答案不固定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型。与传统的封闭题相比,开放性习题更能发展学生的智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今天,应该充分设计好一些“学用结合”的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一、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补充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习题。小学数学教材是根据时代的要求、数学的知识结构和儿童的认识规律,经过不断的修改、调整而编写出来的。教材中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不是他们亲身参加实践得来的,再加上数学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识,所以要使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法规和性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教学中贯彻实践性原则,把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应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比较完整的知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这是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学以致用的需要。
例如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时,课本中只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碰到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因此,在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出示如下习题让学生解答:
1) 一根木材长330厘米,要把它截成16厘米长的小段,用来装饰家具,这根木材可以用来装饰家具的有多少小段?
2) 王叔叔买了215千克汽油,要把它分装在同样大小的油桶里,每只油桶最多只能装50千克,需要这样的油桶多少只?
学生在解答如下:
第(1)题时会得到:330÷16=20.625,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21个,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知道可用来装饰家具的只有20根;
第(2)题时会得到:215÷50=4.3,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桶数应该是4只桶。但根据实际情况,学生都可以发现需要这样的油桶却要5只。
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求商的近似值,而且使学生懂得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用结合,使学生经历与受到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重组和补充多角度思维的开放性习题。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从问题开始”。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的重要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要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灵活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应把凝结在教材中知识背后的材料加以重组与补充。精妙地设计好开放性习题。
从而使学生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还能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
然而现行学生课本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已知条件、问题,解题依据全部都具备,并且已知条件不多也不少的封闭性习题,极少数是已知条件不全或多余,问题缺少或答案不唯一,或解题依据不足的开放性习题。前一种习题让学生练习是必要的,也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是后一种习题太少了。因为后一种习题,贴近生活实际,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不那么理想化。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采取重组和补充的办法,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展的观点出发,让学生多解答一些开放性的。例如:
2) 一辆货车从a城开往上海,每小时行45千米,一辆客车同时从b城开往上海,每小时行50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同时到达上海,a、b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 一本科技书有180页,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5,第三天看多少页?
以上三题的答案都是不唯一的。
第(1)题如果学生只是低段。
一、二年级学生,可能只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但如果是高段。
五、六年级学生,就可能出现更多的答案,甚至知道答案是无限的。
第(2)题由于a、b两城所在位置没有明确指出,所以答案是无数的,路程是在40~380千米之间。如下示意图:
第(3)题因为没有讲明第三天看完,所以第三天看的页数可以是1~63页中的任一页数,也可以一页都没看。
通过这类习题的解答,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的大脑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三、注重和增强学生的解题策略。在现代社会里做任何工作或解决任何问题,为了提高效率,都要讲求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学生解题策略意识的培养,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学以致用的地步。
例如:在布置学生计算4×2/3+2/3×4+2/3×2+2×2/3时,如下表所示:习题。
观察比较择优选择策略。
解题策略1运算顺序计算。
解题策略2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解题策略3根据乘法意义计算。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以上三种算法进行比较,最后学生可认定第三种方法解题策略最佳。
有一次,联系班级期中考试的实际,叫学生计算班里的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开始时,大家都是先求出全班的总分,再除以总人数,求出平均分。你引导说:
“我们班同学们的数学成绩都在90分左右,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求出平均分?”学生领会我的意图后,想出了另一种方法:即先求出每个学生的分数与90分的相差数,多出的与不够的相抵消后,求出相差数的和,再求出平均数,最后加下90,就得到了全班的平均分,与用原来的方法计算的结果相同。
学生们都感到这种解题策略轻松、便捷。
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求相同加数的应用题以后,让学生解答课本中的题目:“农场有2排梨树,前排有5棵,后排有6棵,一共有几棵?”学生很快用加法解答出:
5+6=11(棵),并问,“这道题还能用另外的方法解答吗?”过了一会儿,很多学生反馈讲出了几种算法:
通过这类开放性习题的设计和教学,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思维更加活跃,创造意识和策略意识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更是提高很多。
综上所述,应用是数学的生命线。传统的教学将学生限制在狭隘的教室里,反复从事着机械的模仿性训练,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天赋。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应积极探索与构建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对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会用数学思想,以最佳的解答策略去审视。
“学用结合”的开放性习题设计,注重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充分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练习,符合当前数学教学所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并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习题设计的主流。
第三模块作业
教学反思心得。教师成长的成长离不开精心的备课 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深入的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课前的创设情境的灵感,获得怎么教省时省力的经验而不对教学效率 不足等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在不断机械式的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进班开...
第三模块作业
第1题 10分 我们是如何使用别人的资源的?我们需要怎样规范使用资源?信息技术资源很丰富,我们要灵活选择有效利用。我们还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结合本本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出更有效地教学课件。使用别人的资源也是我们课堂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用了就能有效。要合理运用 创造性 灵活使用。教育...
第三模块作业
1 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谈谈教学 的实用性与先进性的关系?答 首先对于先进的教学 加以认真的学习,充分理解其优点以及缺点。对于教学内容加以认真分析,选择对学生来说最合适的 最简单的教学 对于先进技术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平时的学习,有的时候先进的技术反而更加简单,更加使用于你的教学实践,起到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