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情境**现的种种误区,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正确理解课标要求,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品德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有关内容。
二)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三)联系学生实际,找到课程资源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3. 结合自己的一则教学实践案例,与其他学员共同分析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经验的丰富和提升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符合情境创设的原则?有哪些不足?然后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按照其原则来设计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把经验和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能够帮他们去解决新问题。学生走向社会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里老师都没教过。但是学生在课堂里学的这些知识是能迁移的,如果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的话,就要有这样一种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
学生从情境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还有一种思维能力,提高判断力,对复杂的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
要创设包含四个要素的情境,其实强调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深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来在其他的情形中能用得着的能力,掌握可以变通可以应用的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不一,教学环境千差万别,需要教师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更多孩子们喜欢、有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更好、更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成功的情境,能够再现学生欠缺的、不了解的东西,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2.创设情境对提升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按照其原则来设计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把经验和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能够帮他们去解决新问题。学生走向社会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里老师都没教过。但是学生在课堂里学的这些知识是能迁移的,如果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的话,就要有这样一种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
学生从情境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还有一种思维能力,提高判断力,对复杂的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
学校是一种比较单纯的环境,社会生活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的学生从课堂里、从学校里出来就要进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他要融入这个社会,要参与这个社会,要在这个社会里健康成长,为社会作贡献,他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有丰富的经验。学校给他们的经验有限,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创设一些情境,寻找典型的情境、典型的事例让他们去体验,这些体验能够让他们有一种变通性,让他们掌握的能力能够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变通。我们尽量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多给学生看看社会的不同的方面,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就能够比较适应,尽快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举一个例子,比如,学生没有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和麻烦可能是学生想象不到的。通过创设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残疾人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麻烦。如果**一段有关**,学生也能初步获得一些对残疾人的认识,但是如果让他自己去扮演一天残疾人,或者跟残疾人待上一天,他能接触到很多他想象不到的、老师也说不清的细节,这样他的体验就比较深刻,对帮助残疾人就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
成功的情境,能够再现学生欠缺的、不了解的东西,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以往教师教的知识往往是脱离生活的知识,其实知识本身是**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是从很多情境当中抽取出来的。当教师要教给孩子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脱离了这些情境,只是把抽象知识灌输给学生,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并不能把知识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所以我们教知识的时候,要把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当中去理解这些知识,他们才能真正地体会知识的含义,如果我们给他多呈现几个方面的情境的话,他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就会多角度地理解这个知识,他以后就会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
创设情境,就能加强书本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当中,我们常常发现老师通过说理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一些道理,传递一些知识,但是学生感觉到它不真实,或者不透彻,不能够引起他的共鸣。我们传递的知识和经验,更多给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简化的、理想化的世界,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把这些知识或者这些道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去。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搭一座桥,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把知识、经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活用这些知识。
这样的话,儿童感觉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运用的,这个知识是有用的。而不至于因为我们学校教的知识太过于纯化,结果回到复杂的社会当中,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或者感到矛盾、困惑。这样的话,孩子们会对学校给予的这些知识、道理更加感兴趣。
比如说我们让学生学习谦让,过去我们老师经常会用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孔融让梨,让孩子们都要向孔融学习,学会把东西分给比你小的人或者比你年长的人。其实这在教学中是脱离了很多生活细节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很多的现象,因为你的对象不一样,你的谦让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个很懂得谦让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很不讲道理的人,很想占便宜的人,你与这种人在一起,你怎么谦让?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这种事例。不同的人,你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构成了不同的情境,你在不同的情境里面,你的那个美德,你的具体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遇到了这样一种人,我们就让孩子不要谦让,我们要教孩子有这种美德,但是我们要让他懂得,这种美德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有恰当的表现。如果我们在真空里面去教授这样一些美德的话,那么学生所获得的美德是比较脆弱的,是经不起打击的。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接纳,从心里认同这样一种美德,而且愿意去践行美德,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让他们去讨论、思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怎么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谦让,最终让他们学会坚守这样一种谦让的美德。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情境,比如说我们老师跟学生可以一起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一个学生碰到了一个小孩,那个小孩懂谦让,让他先玩玩具。
这个孩子也懂得谦让,也把玩具再给他。这其中就蕴涵了你谦让别人,别人也会谦让你的道理。第二种情境,一个孩子让另外一个小孩玩自己的玩具,他老玩,玩完了还不还。
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你怎么办?我们在课堂里面就要呈现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辨析、去思考。让他们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各种关系。
我们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优良品德,也不能回避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关爱别人,给乞丐钱,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否则你的爱心、你的善良可能就会受到打击。
在我们的课程标准里面,也给我们举了一个案例,这个例子就是在学习《诚实守信》的时候,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的例子,还可以适当地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了利益、获得了好处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并且让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情况、不同的感受,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去思考和**,到底诚实守信对我们有多大的意义,学会根据情境来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再补充一个例子。就是关于环保的课题。我们现在很多孩子都懂得环保,一节课上下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是学生都会发誓、表态,我以后不用一次性筷子了、不用泡沫了,不用塑料袋了,我要节水。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走到生活当中去,还是回到原来的生活习惯里。我们其实没有让孩子看到环保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因为人总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要更加讲卫生,要过得更舒适,这往往与环保就形成一对矛盾,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矛盾放到课堂里让孩子们面对。
我们家庭里有各种各样的热水器、有洗衣机,要用这些电器就必然要比不用更费水,你还要用抽水马桶,更需要用水,那么为了节约水,是不是这些东西就不用了呢?又要用这些东西,又想节水,你怎么办?要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的情况下去思考环保的方式,这样学生走到生活当中,才能采用恰当的、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否则还是一句空话,他觉得到生活当中去,好像很不方便、很难、很麻烦,结果他就忘了他的誓言。
所以我们讲到环保的时候,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为难,让他觉得不是那么容易,是两难的事。然后让他想想,保护环境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了,不做不行的,那怎么办?那么我们动动脑筋看,可以怎么做,有很多方法。
学生想不出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例子,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在努力。科学家在研究更好的能源,比如说研制更好的节水的工具、节电的家用电器,这些例子也是可以整合进情境中的。他就学到了环保原来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需要很多的科学手段去解决。
他在解决问题当中就获得了这些知识,而且他有了一个切身的体会,环保很需要这些知识,将来要更好地学习科学,将来要成为这样一个解决环境问题的人,这对他情感的影响就更加深刻了。
创设情境,就要把儿童带到这种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当中去,帮助他们来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为什么在教学当中我们很多老师都会说我们的教育工作低效呢?我们讲了那么多的道理,讲了那么多的知识,孩子们回到现实当中,还是依然如故,或者说是束手无策,甚至是不信任学校的教育,是因为我们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真空里,抛开所有外界社会的复杂因素,在真空中讲道理、讲知识,所以儿童会感到困惑,感到矛盾,同时我们在教学当中又没有创设让学生充分思考、辨析、讨论的学习场景,所以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生硬的、简化的、抽去社会真实性的纯化的知识,就很难内化成学生的真情实感。
3.结合自己的一则教学实践案例,与其他学员共同分析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经验的丰富和提升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符合情境创设的原则?有哪些不足?然后重新设计教学方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品德与社会》6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
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2.通过**、资料的收集等前期活动以及课中汇报交流活动,让学生认识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体育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绩。通过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强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祖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培养学生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让学生通过回忆、查询等多种方式收集**、文字等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录像资料及多**课件,国旗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很高兴来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品德与社会课。首先给大家**一首好听的歌曲,如果会唱就大声唱出来。(**歌曲)
师:谁能说出这首歌的名字?
生:《北京欢迎你》。
师:你知道北京在欢迎谁吗?
生:北京在欢迎世界各国的来宾。
生:北京在欢迎世界各国的运动员。
师:是的。世界各国的人们为什么都聚集到北京呢?
生:因为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办。
生:世界各国的来宾在这里**比赛。
生:还有各个国家的运动员在北京一展他们的风采。
师:大家说的真好,你们知道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历史时刻吗?书中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请同学们把书轻轻翻到58页,认真看这两幅图,你能用一句话描述吗?谁先试试?
模块三作业
1.修订后明确的两个常见数量关系是什么?请选择一个本学期教材中你认为 最难 的应用问题,说一说您是如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的,说一说学生所使用的方法。并结合新课标学习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修订后明确的两个常见数量关系 总价 单价 数量 路程 速度 时间。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
模块三作业
模块三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 专题3 数的认识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1.分数和小数的联系是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b.具体的量。c.分数起源于分。d.小数是十进分数。专题4 数的运算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1.数的运算 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是 a.数位 b.计数单位 c.运算律 专题5 估算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模块三作业
落实写字教学目标,提升写字质量。写字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主要手段。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总结多年来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写字教学中应如何落实写字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