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对课程性质做了哪些修订?
答: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教师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为明确、准确地表述本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核心的理念,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原文本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按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同时,删除原文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文的重复。
具体表述如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次修订,从总体上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2. 你是如何区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异同点的?
答:《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他们都具有生活性、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
都是小学阶段思想品德修养所必须的课程。
不同点是,《品德与生活》更具有生活性;而《品德与社会》是更趋向实践性。《品德与生活》内容所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最起码的生活常识。是人刚进入生活所必备的常识,所以它适于低年级学习。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两者层次有所不同,《品德与生活》强调在生活中提炼自己;而后者强调感受社会、服务社会。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高、深入。
3. 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答:在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常见的问题有:
1.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的表述;
2.教学目标要求没有体现深浅适度;
3.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偏差;
5. 以简单的识记知识为主,缺乏让学生实际地**。
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目标意识不强,很随意。照抄照搬教学参考,缺乏自己的思考。
2.表述格式要求不明晰,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把握不住目标的层次。没有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上加以有效区分。
4.目标忽高忽低,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5.没有切实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考核老师,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老师还是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记住更多地知识点来提高考试成绩。
模块二作业
教学目标与学习者特征分析。一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是促使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 具体 规范,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沿着预定的 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它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
模块二作业
模块二总结与反馈。1 在这个模块中,你做了哪些事情?答 我首先,认真对 中第二模块教学前期分析进行了阅读,明确学习内容及要求,能按照要求进行学习 接着,分析了模块二必选案例 精心分析,适应变化 并按照学习提示,认真学习了 教育技术参考手册 知道了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教学目标分类的方式,常用的教学目标...
模块二作业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将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变成了 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 教科书编者 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反思一下,我们在教学时还是存在备课时解读文本过深,讲解过度,拓展过宽的现象。这样就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偏...